城市交通擁堵頑癥考驗著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資料片)
數字化城管實現重點路段視頻監控。 郭俊峰 攝
東北網12月14日電 題:建設服務型政府--省委《意見》再讀
加強社會管理,整合各方面社會管理資源,不斷探索社會管理工作的新內容、新方式、新手段,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這是省委《意見》中對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出的明確要求。具體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把政府工作的重點放在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上。
第二,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著力解決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環境保護和公共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向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傾斜,向公共服務薄弱的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
第三,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和質量。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及時發布公共信息。創新政府的社會管理理念,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新模式。
第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包括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把公共財政的支出重點轉移到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生態環保和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需求領域,加大對就業再就業、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醫療救助、公益性基礎建設和公共安全的支持力度,不斷縮小城鄉、區域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公共服務差距,使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地享有社會公共資源和發展成果;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促進轉移支付規范化、法制化,支持財政實力較弱的地區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幫助縣鄉解決財政困難;不斷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建立統一的公共財政預算,探索公共財政的績效評價制度。
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是關鍵
從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入手,構建服務型政府,不僅是行政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磨盤山引水工程有望近期供水。王承旺 攝
牡丹江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快捷服務。莊文斌 攝
各級政府處於經濟社會管理者的特殊地位,掌握著大量公共資源,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承擔著重要職責。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共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與公共產品供給短缺和公共服務能力不強的現狀,已經形成十分突出的矛盾,這是構建服務型政府要率先破解的難題。
目前,政府工作中『錯位』、『缺位』、『越位』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政府及其部門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公務員『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時有發生。政府職能還沒有真正從管理轉向服務,沒有把職能調整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損害了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也危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政府轉變職能,就是要不斷完善政府管理方式,逐步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把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點,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創新政府工作的思路,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產品,纔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保持社會安定有序,推動社會和諧建設的步伐。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必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政府對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在穩定基本建設與經濟發展支出的基礎上,應加大對基礎教育、公共醫療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支出體系。
當前,我省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差距較大,必須通過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保障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人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有效利用提供公共服務來調節社會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衡量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主要內容
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會公平。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這些公共服務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是政府調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機制。在我國現階段,按照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必須既要不斷增加公共服務的總量,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又要著力優化公共服務的結構和布局。為實現這個目標,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鄉村小學的教學設施逐漸完善。郭俊峰 攝
一要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二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三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四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五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六要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
名詞解釋服務型政府
所謂服務型政府,有著豐富和深刻的內涵,它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現實需求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看,就是要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根本著眼點和目的,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特別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和公共事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不斷加強社會管理和建設,切實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
為什麼建設服務型政府
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對政府改革和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明確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認識,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能力、執政方式的新認識。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必將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保障。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著眼全局,審時度勢,鄭重提出的重要任務。深刻領會和認真貫徹這一重要精神,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建設服務型政府,從根本上說是由人民政府性質所決定的。我們的政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一貫思想和根本宗旨,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員的基本准則。政府必須根據人民在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需求變化和社會經濟管理體制的變革情況,正確、充分和有效地履行職責,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處於經濟社會管理者的特殊地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承擔著重要職責,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