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捐贈物品實用性較差形成積壓 牡丹江『愛心超市』遇尷尬
2006-12-17 06:43:3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史秋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7日電 據《牡丹江日報》報道,『愛心超市』,顧名思義,是一個用愛心搭建的特殊超市。它主要是街道、社區把轄區單位、居民所捐物品集中起來,贈送給生活困難的群眾。然而,市民在將多餘衣物送往愛心超市的過程中,捐助的物品能否物盡其用?近日,記者在探訪中發現,不少牡丹江市的『愛心超市』眼下正遭遇著尷尬。

  以多種形式幫助低保戶

  據牡丹江市陽明區東華苑社區張虹書記介紹,陽明區設立的『愛心超市』有五家,接受居民捐助的物品通常都是固定的幾樣,包括衣物、棉被、毛巾。其中衣物一般都是單衣、外褲,很少有防寒用的羽絨服、棉衣物。

  『愛心超市』主要面向低保戶、空巢老人、失業人員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7類困難家庭。『愛心超市』采取的是『因需所取』的方式,來幫助低保戶等居民,維持他們的正常生活。按需為他們發送愛心救助卡,困難居民憑卡到社區領取日常用品。需要什麼,看中什麼,可憑借『愛心卡』領取,但一般情況下很少有困難戶選擇衣物的。

  據牡丹江市愛民區社區服務中心『愛心超市』的負責人宮晶介紹,該社區今年接到由哈爾濱鐵路局牡丹江辦事處總工會捐助的衣物達5000多件,『愛心超市』依據救助物資領取辦法向社區低保戶發放,但到目前為止,衣物還有沒發送出去的。

  最缺米、油、藥等日用品

  家住牡丹江市華威社區12號樓213室的董振海,今年66歲,是東華苑社區的低保戶。幾年前,他的老伴患股骨頭壞死,至今不能下地乾活,他又患上直腸癌。原本寬裕的家庭,在醫藥費的重壓下,生活開始變得拮據起來。多虧有了社區的『愛心超市』,在熱心人的幫助下能夠基本維持正常生活。董大爺說:『並不是自己不喜歡熱心人捐助的衣物,自己年紀大了,只要每個季節有換洗的衣服,自己就不會到「愛心超市」領取衣物,還是留給年輕人好。』

  家住牡丹江市陽明二區的徐寶纔,是一位下崗工人,他說,現在低保戶對於穿著的追求並不大,而是更加關注低保金額和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米、面、油、肥皂等。

  記者在對低保戶的采訪中了解到,隨著市場上很多日用品價格的上揚,現在最受低保戶歡迎的物品就是面、米、油、鹽,其次是日常藥品、肥皂,還有就是能夠抵御寒冷的羽絨服。

  捐贈物品需考慮實用性

  『對「愛心超市」來說,需要及時把愛心物資送到困難戶手中,而不是囤積在貨架上。』牡丹江市陽明區民政局低保救濟分局專業人士介紹,前些年,市民捐助的衣物對於低保戶來說,真是能起到物盡所用的效果。而近幾年,陽明區民政局的儲物房裡堆積的大量衣物,卻遲遲發放不出去。

  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如今在低保戶中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即便自己生活再困難也不願接受別人捐助的舊衣物。對此,工作人員分析說,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現代人的健康意識在逐漸增強,對衣物的衛生問題有了更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受助的市民不缺少衣物,而缺少其他生活用品。

  基層工作人員說,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捐贈物資與困難家庭的需要不符。困難戶需要什麼?捐贈者能捐助什麼?兩者的信息不通暢、不對稱,成為積壓物品的主要原因。

  牡丹江市民政部門每年都定期向低保戶、低保邊緣人群發放米、面、油等救濟品,而這些只能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想要完全滿足低保戶的需要是達不到的。2005年,陽明區民政局救助了困難的弱勢群體2612人,2006年,又救濟了5000人,向他們發放了由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盡管是十幾斤米面、幾斤豆油,然而這些對於低保戶來說就是雪中送炭。

  現在不少市民想將自家『超期服役』的家電捐獻出來,對此業內人士並不贊同。『超期服役』家電本身就存在安全隱患,如果通過民政局將舊家電發放給低保戶後,很容易發生危險。

  基層工作人員指出,市民在捐獻物品時,應更多地考慮到實用性,從低保戶的實際需要出發,這樣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