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7日電 國內數控機床的核心技術過去大部分依賴進口。如今,這種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已經被悄悄撕開了一個口———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並聯機床實現產業化,目前有4臺產品投入到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加工生產線,並穩定運行。哈量成為國內第一家虛擬軸並聯加工中心進入商品化階段的高檔數控機床生產企業。
這個項目成功的范例,昭示了『政產學研用』結合的無限魅力。
產學研:一見傾心
『並聯機床』是一種新概念機床,在理論上我國與國外相比並無很大差距。
哈爾濱最早接觸並率先開始研究並聯機床的先行者,是現年71歲的哈工大機電學院王知行教授。1994年,他在一次機床展中看到了美國展出的並聯機床,很感興趣,於是帶回來一張照片。之後,就以這張照片為起點而生發出的創意,讓王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成功地申請到了課題,研制出了樣機,並幾經周折找到了合作單位,實現了產業化,也由此帶來了國內機床行業的一次革命。
王知行教授,見證了『龍字號』並聯機床在哈爾濱創造奇跡的12年。
1997年,哈工大並聯機床的研究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於1998年底完成了並聯機床的原型樣機加工和裝配工作,1999年初進行了調試和切削實驗。沒想到這樣一個好產品實現產業化,想找個好婆家不易。
尋尋覓覓中,他們遇到了正想做大做強、極力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哈量集團,雙方一見傾心,於2000年1月順利牽手。從此開始了並聯機床產業化的艱辛歷程。
渡難關:不離不棄
並聯機床的產學研合作雖然有了美好的開端,但並非一帆風順,直至2004年纔真正實現了樣機的產業化。
該項目負責人、哈量集團副總工程師、哈量集團多維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譚光恆,回憶起當初的艱難歲月,感慨萬千。由於最開始的樣機僅僅是參照照片完成的,真正做成機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研發一步、運作一步,找出問題再改進,如此反復不斷完善。
創新過程中,恰好還遇到了企業不景氣,新產品遲遲出不來,堅持還是放棄?關鍵時刻,哈量集團董事長魏華亮看准了並聯機床的市場潛力:再困難也要堅持,不創新就沒有未來。就這樣,這個項目在企業低谷中得以繼續前行,並最終修成正果。
譚光恆感慨地比喻艱難的創新歷程:『在奧運賽場上,每一個起跑線上肯定只能有一個冠軍,但是不站在起跑線上就永遠不可能是冠軍。關鍵是要敢於邁開創新第一步。』
在2002年企業困難時,哈量拿不出資金來提供給課題組,攻關人員沒有抱怨、沒有撤退,他們堅信自己多年的技術儲備一定能做出具有『中國心』的並聯機床。
哈工大和哈量的創新合作跨越了利益分配的世俗城牆,創新攻關,終於攻克產業化的技術瓶頸,讓『中國造』的並聯機床歷經12年的磨礪終於走進了生產主戰場。
最感動:政府扶持
聽哈量和哈工大人向記者講述並聯機床的攻關經歷,他們雙方同時多次地提到了『政府的支持』,支持多來自省科技廳。
12年前當哈工大開始『並聯機床』的研究時,省科委就把這一研究列入科技攻關項目中,並給予經費支持。原型樣機1999年8月順利通過省級鑒定。當年參加北京國際機床展引起轟動。
之後,在課題組開始尋求企業合作時,省科技廳力推在科技立項中加強『產學研』的結合。省科技廳了解到哈爾濱汽輪機廠就有實際需求後,當上了『紅娘』。促成合作後被列為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期間,該項目還得到國家863計劃的支持。 難能可貴:用戶助陣
兩年來,哈量與哈工大研制的4臺數控機床在哈汽輪機廠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批設備參與了該公司所生產的所有類型汽輪機葉片的加工,其中包括60萬千瓦空冷汽輪機、60萬千瓦超臨界汽輪機、60萬千瓦超超臨界和核電65萬千瓦汽輪機等多種目前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汽輪機葉片的生產,同時該設備還參與了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9FA級重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裝置所需特種葉片的加工。
值得欣慰的是,由哈量和哈工大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七軸聯動混聯式並聯機床,因其技術和工藝的先進和價格的低廉,吸引了國內眾多制造企業的關注,諮詢洽談的客戶絡繹不絕。
關鍵詞
並聯機床是一種新概念機床,又稱『虛擬軸機床』,是空間機構學、機械制造、數控技術、計算機與仿真和CAD/CAM技術的高度交叉與集成的高科技產品,通過不同安裝組合以實現一機多用,可廣泛用於葉片、葉輪、螺旋推進器和模具等各種空間復雜曲面的加工,被譽為『21世紀的機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