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7日電 這是最適合種植馬鈴薯的地帶,是我國的馬鈴薯主產區,齊齊哈爾、黑河、綏化部分轄區處於這一地帶,被譽為『中國的馬鈴薯之鄉』。在這片熱土上,在這個昔日的『薯鄉』,一座『薯業之都』正在崛起。
導演這場傳奇故事的,是克山農場人。故事的主角,是北大荒馬鈴薯產業公司。
田間地頭成『第一車間』
以前的農戶,雖然守著『薯鄉』這塊風水寶地,卻沒借上多少光。『薯鄉』,始終徘徊在『原字號』邊緣,成了地方乾部的心病。
缺少龍頭企業,是馬鈴薯打不出原產地的根源。克山農場,在審時度勢之後,決定布下制勝的一著棋———組建北大荒馬鈴薯產業公司。
2005年4月1日,一期工程開工。在農墾總局的鼎力支持下,齊齊哈爾農墾分局舉全局之力,投資2.5億元,進行了一場大會戰。不足200天,一個年產5萬噸精淀粉的現代化馬鈴薯加工企業便落成開工,創下全國之最,被譽為『墾區速度』。
這套世界最先進的馬鈴薯生產線,每小時可『吞掉』90噸馬鈴薯。為了填飽它的龐大胃口,克山農場創造了『一場兩制』———農場與公司的管理層『兩個班子,一套人馬』,高級管理人員和科技人纔實行外聘。40.8萬畝耕地,是克山農場的家底,農場將其全部租賃給薯業公司。
農場場長、公司董事長姜濤一語中的:『此舉讓田間地頭真正變成了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徹底理順了生產關系。』
十七居民組的馬永義前年種了2公頃馬鈴薯,不但沒賺到錢,還賠了3000多塊錢。今年,老馬跟北大荒馬鈴薯產業公司承包了30公頃土地種植馬鈴薯。有公司的訂單和最低收購價墊底兒,購買農藥化肥還可由薯業公司墊款。小小的土豆,給老馬帶來了幾十萬元的回報。
像老馬一樣的『薯王』,克山農場有200多個。
大規模的馬鈴薯種植,公司合理安排農戶分別種植早、中、晚品種,並制定相關政策確保農戶利益。進入收獲期,10萬畝馬鈴薯的收獲和收購存儲加工,進行得有條不紊,組織化程度之高,令在場的外國專家嘆服中國現代農業的獨特魅力。
去克山農場,當地人會指著一個掛著『薯業公司農機服務中心』牌子的大院說:『這裡可全是寶貝,種馬鈴薯全指望它了。來自美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價值高達5000萬元的農機具,將這裡擺成了一個農機博覽會。』
10萬畝連片種植安然無恙
克山農場有一位『好鄰居』,那就是早已落戶克山縣的國家馬鈴薯研究所。農場不但攀上了這棵『高枝』,還與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東北農大、八一農大聯姻。一個小農場,竟擲下5000萬元巨資,成立了研發中心,在基礎研究、品種選育、栽培脫毒方面領先全國。
晚疫病,被稱為馬鈴薯的癌癥,薯農稱其『以風的速度傳播』。所以,馬鈴薯最忌諱連片種植。今天的克山農場人,決心向這不可逾越的禁區挑戰,不僅連片種植,而且在克山農場相對狹小的空間裡,竟然種植了10萬畝!克山農場人的膽量和氣魄,來自它的現代化農業模式。在今年全省馬鈴薯晚疫病大面積發生的情況下,世界一流的農機和管理,精確的氣象和病蟲害預報,165架次的飛機航空作業,確保10萬畝馬鈴薯安然無恙,平均畝產達2000公斤,實屬奇跡。
北大荒薯業投產當年,一舉改變了全國淀粉市場的格局。當時全國精淀粉的總生產能力不過15萬噸,而北大荒薯業一家的加工能力就達5萬噸,成為全國同業之霸主。
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種植條件和世界最高水平的生產線,北大荒薯業產品優級率達到60%%,一級率達到100%%,全世界絕無僅有。以往,加工馬鈴薯產生的薯渣隨意排放,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北大荒薯業利用薯渣為原料開發出一種生物能源———薯渣碳棒,從而將馬鈴薯吃乾榨淨,還能賺1200萬元的外快。
小土豆帶富周邊眾鄉鄰
客商從四面八方湧來,攪熱了這個邊陲農場本來寒冷的冬天。如今在克山農場,生產線的機器剛剛停止,汽車的馬達便開始轟鳴。精淀粉的發運成了重頭戲。頭上冒著熱汗的裝卸工小張不無自豪地說:『咱急著往天津發貨呢!響當當的康師傅、華龍方便面,現在都大批使用咱克山淀粉了。這下,咱克山淀粉走向全國嘍。』
一子落定,滿盤皆活。北大荒薯業的建成投產,不僅將克山農場從傳統旱作農業的低效益困境中解放出來,更對周邊市縣的經濟產生了極強的拉動。
克山縣曙光鄉有種植馬鈴薯的悠久歷史,但當地交通基礎落後,制約著馬鈴薯運輸和經濟發展。不久前,北大荒薯業與曙光鄉聯姻,曙光鄉明年為北大荒薯業種植1萬畝馬鈴薯,作為回報,北大荒薯業負責修一條通鄉路。農場與地方,皆大歡喜。
薯業一期工程年需馬鈴薯原料30萬噸,而克山農場目前只能滿足20萬噸,其餘10萬噸,則成了令周邊市縣農民眼熱的訂單。不僅如此,周邊地區的運輸業、餐飲娛樂業以及勞務市場、農資市場,也讓這小土豆給帶火了。
志存高遠的克山農場人,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二期工程,其總投資達到56億元,馬鈴薯加工能力擴大20倍,達到600萬噸,基地帶動農民可增加效益8億元,帶動1000萬畝耕地輪作,對我省經濟的拉動可以預見。屆時,北大荒薯業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馬鈴薯加工集團,克山農場人將實現他們『世界第一』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