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8日電 黑河市農機合作社發展迅速,全市到目前共組建農機合作社65個,全市1000多萬畝耕地中有400多萬畝由農機合作社種植,農機合作組織使全市10萬農民受益。
愛輝區北三家子村通過農機合作組織,逐步摸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村民自治形式的互助聯合體。聯合體內部的錢與賬相互分開,合作社社員可隨時查看、監督,被村民稱之為『是一項比村務公開還公開的管理制度』。今年,在種好本村地的同時,他們外包地7500多畝,為了進一步發揮機械的優勢,北三家子農機作業合作社赴俄羅斯跨國機收大豆,共機收大豆300多公頃,作業收入6萬多元。
通過組建農機合作社,有效地帶動了全市大型農機裝備的更新,加快了農機裝備結構調整步伐,機群技術狀態老化現象得到有效改善,全市大型拖拉機、大型配套農具、大型聯合收割機分別比2003年增長59%、67%、43%。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推進了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通過組建農機合作社,實行股份合作制經營,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全市農機合作社所在村普遍實行了『三三』輪耕制,開展了『六統一分』的生產模式,實現土地規模經營達10萬畝。嫩江縣科洛鎮科洛村以農機合作社為依托,通過良種補貼的辦法,將32戶農民的2000畝土地交給農機合作社,實行『統一整地、統一種肥、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按畝分紅』的經營模式,促進了土地連片,規模經營。
通過農機合作社開展連片作業,規模經營,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勞動力轉移和主輔換位。65個農機合作社共轉移勞動力1.49萬人,其中從事養殖業、外出務工、發展其他二三產業,佔所在村勞動力總數的25%,共增加收入7460多萬元,人均增加收入600多元。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到大連、青島、上海等地打工。
全市農機合作社認真按照農業標准化的技術要求實行環保生產,田間作業全部達到了標准化要求。不但有效改善了地力,增強了耕地抗旱、防澇能力,而且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品質。北安市海星鎮興旺村農機合作社利用購買的大型拖拉機,嚴格按照農場模式化栽培技術標准的要求,開展了標准化作業,種植大豆16700畝,田間生產全部實施標准化作業。在今年遭受嚴重澇災的情況下,示范田比其它地塊畝增產大豆20公斤,增加收入10.8萬元,不但保護了環境,也使土地得到了永續利用。
農機合作社除通過降低收費,減少農戶支出外,還開展了扶貧解困活動。全市農機合作社普遍對本村部分貧困和種地水平差的低能戶實行了土地全部由農機合作社統一耕種,不僅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由農機合作社墊付資金購買,而且從種到收全部由農機合作社負責。全市農機合作社共對560戶比較貧困和種地水平差的低能戶的1.5萬畝耕地進行了代管。大豆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2250公斤,超出全村平均產量250公斤,平均每戶增加收入近3000元,560戶弱勢農戶共增收16.8萬元。
農機合作組織還與農場進行場縣共建,達到共同富裕。2002年春季,嫩江縣農機局和農場機務科開始搭橋,嫩江縣各鄉鎮與九三農墾分局農場均成立了農機服務協會。幾年來,農場出動大機械近200臺,跨區播種、收割、整地共40萬畝。農民每畝耕地降低生產成本5元,共節省機耕費200萬元。農場跨區作業總收入實現400萬元。農機跨區作業後,農場模式化在全縣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