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第一村的領路人--記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付華廷
2006-12-18 14:30:59 來源: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作者:劉偉霖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8日電 齊齊哈爾市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三十多年來,帶領群眾艱苦創業,從解決吃飯問題開始,一步步走上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使興十四村這個交通閉塞、資源匱乏、氣候惡劣的小村變成了擁有33家村辦企業、資產8.7億元的新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23萬元,成為龍江第一村。

  讓鄉親們都能吃飽飯興十四村是山東移民的墾荒村,十年九旱,環境極其惡劣。時候留給他的印象就是挨餓,要過飯,偷吃過馬料。他曾向母親發誓,長大要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他的第一個宏願是全村人都能『早上吃面條,中午吃饅頭,晚上吃米飯』。

  要多打糧就要多種地提高產量,付華廷首先想到的是機械化,可買農機沒錢。全村人開始養羊,靠賣羊毛攢錢,2000多只羊攢出了幾萬元的家底。買不到整裝的拖拉機就自己組裝。他們四處買零件,小件背,大件郵,硬是自己組裝了兩臺拖拉機,這兩臺拖拉機一年就開墾了6000餘畝荒地。

  興十四村的耕地過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全村青壯勞力齊上陣,經過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乾,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裡。到1979年,興十四村農林牧副全面開花,面條、饅頭和米飯的夢想實現了。

  現在,興十四村已有26臺大型拖拉機、400多臺套各種農機具,全村1萬多畝耕地全部實現了電噴灌溉。

  讓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能吃飽飯的付華廷意識到,靠種地最多是個溫飽,興十四村要想富就得辦企業掙錢,他又萌動了搞農業產業化念頭。1985年,興十四村創辦全國惟一一家村辦乳品廠,日處理鮮奶10噸,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1988年,付華廷依托大連紅星化工廠的技術力量建起了甜蜜素廠,用玉米生產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劑,該廠投產後,產品供不應求。1994年,年產3000噸的檸檬酸廠在興十四村落成。

  1996年,興十四村又利用檸檬酸廠的廢渣和作物秸稈,建起年產5萬噸的飼料廠;之後又建成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5家企業;組建了8.7億元總資產的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的產品。

  現在,興十四村已經實現了『四化』:農業產業化,35家企業多以玉米精深加工為主;農區工業化,全村98%的農民從事農副產品加工;農村住宅別墅化,80%的農民住上了價值20多萬元的別墅;多數農民非農化,98%的農民不種地,2004年,全體村民實現了農轉非。

  讓老百姓都說共產黨好如今,興十四村僅有2%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其他人員均在村辦企業工作。全村116戶村民都住進了花園別墅,有線電視、電話入戶率達100%。村民實行退休制和公費醫療,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供給200斤大米、100斤白面,另外每月還享受80元的生活補貼。

  付華廷有個信念:『不讓一戶受窮,不讓一人掉隊,共同致富。』如今這個信念已經成為興十四村發展的宗旨,已經深入人心。老百姓講,只要付華廷能當這個村支書,我們興十四村的日子就會越過越好。

  興十四村富了,但帶領農民致富的領路人付華廷卻依然保持著創業時的本色,嚴於自律,在工作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他的心裡時刻牽掛著2000多名村民。

  興十四村人在付華廷的帶領下不斷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興十四村先後多次受到國務院和黑龍江省的表彰,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稱號。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