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
記者:付書記你好,歡迎做客新華網。興十四村被譽為"龍江第一村",這個村濃縮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前景,請您介紹一下,目前興十四村的發展態勢如何?
付華廷:興十四村的發展和沿海發達地區的部分村屯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是與同等條件的村相比還是領先一大步的。
興十四村的自然條件特別不好,不靠山、不靠水、不靠大中城市、不靠鐵路。1956年剛來的時候,這裡什麼都沒有,就是一片荒蕪人煙的亂草灘,我們見到的是荒原上插著一根木頭橛子,上拴著一面小紅旗,寫著"興十四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過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硬是在一片荒原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新農村。
2002年,我們建了一區28棟別墅,2003年建了二區46棟別墅,還建了兩棟商服樓,2004年建了三區、四區42棟別墅,總計建設別墅116棟,全村80%的農戶住上了別墅,每棟別墅造價30多萬元,村裡補助20萬元,農戶拿10萬元,產權歸個人。每戶面積196.6平方米,每家都不超過四口人,人均面積近50平方米。省裡有位領導來視察時說,你們村民住房標准已經達到副省級了。另外,村裡還新建了35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閑廣場,10600多平方米的三星級賓館和3300平方米的村史展覽館。
我們還對村民實行了優厚的福利待遇,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200斤大米、100斤面粉的待遇,每月還另外享受80元的生活補貼費。其他村民每年每口人免費享受100斤大米、50斤白面的生活補助。一些節日,還免費向全體村民分東西:春節分魚分肉,八月節分啤酒月餅,端午節分肉,元宵節分元宵,東西不但不要錢,吃水、上學、物業管理還都免費,掙的多,花的少,真是"越肥越添膘"。
我們用工業掙了錢返補給農民,讓他們得實惠,讓鄉親們腰包鼓起來。今年,興十四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3600元。
記者:同樣是山東的移民村,和相鄰的幾個村子比,興十四為什麼發展地這麼快?
付華廷:人都是一樣的人,政策也都是一樣的政策。為什麼我們發展地這樣快?我認為原因有三:第一是幾十年不變堅強的領導班子。自從1972年我擔任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以來,30多年了,我們村領導班子成員一直保持穩定不變。這是以興十四村多年來一直按照即定的發展戰略目標奮斗,並不斷取得喜人成績做根本保證的,同時也證明我們村領導班子在群眾中獲得了崇高威信。
第二、我們走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情況的獨特的產業化道路。我們能夠很好的利用當地資源,搞糧食加工,走產業化道路。村裡二三產業的勞動力佔98%,種地的勞動力纔佔2%,少數人種地發財了,多數人搞加工業也走上了致富路。產業化賺錢了,集體有了積累,開始反哺農業,搞農田基本建設,打井500多眼、修排水渠48條、修防洪堤壩、搞機械化,幾年來投入好幾千萬。沒有產業化單靠種地根本賺不到那麼多錢。
第三、我認為應該團結,現在中央叫和諧。其實我們很早就在建設和諧社會了。興十四村的乾部和乾部團結,乾部和群眾團結,所有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就能乾好事,乾成事。
記者:目前興十四村的村民大多數住進了別墅,他們的生活和城裡人還有什麼不同?
付華廷:就目前的生活條件來說,我認為興十四村村民從4個方面已經超過了城裡人。從居住條件來講,我們80%的農民都住進了別墅。從綠化面積來說,我們別墅區的綠化率很高,到處都是草坪、樹木,自然環境好,空氣非常清新。還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都超過了城裡人。唯一不如城市的就是我們的社保體系還沒有達到公務員的水平,但是還在不斷地完善,力爭在未來三年,使社保體系全部達到公務員的標准。
記者:"白紙選舉"是興十四村的特色,已經堅持了幾十年。保證了廣大村民行使民主選舉、民主監督的權力,充分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請你介紹一下興十四村的民主建設。
付華廷:30多年來,每當村裡班子換屆改選,我們從來不設侯選人,每個村民手裡發一張白紙,沒有指令,沒有暗示,願意填誰就填誰。每次,村民都是十分鄭重地把自己最信賴的三個字"付華廷"寫在白紙上。也曾有外來人問興十四村民,你們村換屆選舉時有沒有人拉選票?鄉親們回答,誰拉選票也沒有用,你就是拿刀逼著我,我也不會選別人。這個班子讓我們得實惠了,讓我們富裕了。
1996年初,不知從哪傳出一個謠言,說是我要離開興十四村,去外地掙大錢,不回來了。鄉親們聽說後,可真著急了。大年初一一大早,我起床剛打開房門,就見自家的院子裡站了一大群鄉親。有幾個年紀大的老人見了我,撲通跪在了地上,哭著說:"書記,你可不能走啊,你走了我們就吃不上大米,吃不上白面,也發不了財了,我們全靠你了"當時把我造愣了。我趕忙拉起了幾位老人,問明情況後,非常認真地對院裡鄉親們說:"我今天跟大家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別說我付華廷活著不離開興十四村,就是死了,也要埋在興十四村。"為了讓鄉親們放心,一開春,我就重新翻蓋了房子,重新修了院牆。鄉親們看到後,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樣。
記者:鄉風文明是興十四村的一張名片,請您簡要介紹一下。
付華廷:物質文明的富足帶來了精神上的文明。在我們興十四村,無論男女老少,人人心平氣順,關系融洽,祥和快樂,一些農村常見的土地問題、農民負擔問題,乾群矛盾等等,在我們興十四村絲毫看不到,隨處可以感受到和諧向上的氣氛。
全村積極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95%農戶成了文明戶,多年來始終是無上訪告狀、無賭博、無信教、無不贍養老人、無刑事犯罪、無盜竊及被盜現象、無打架斗毆、無計劃外生育、無鄰裡糾紛、無封建迷信活動的"十無村",健康、和諧、文明成為興十四村的風尚。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興十四村都能提出不同的口號,這些口號是否體現了時代精神,這些口號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付華廷:1998年發大水的時候我們提出口號"洪水面前不當孬種"。5分鍾400多村民都來到了抗洪一線,我們用這個口號鼓舞斗志,看到洪水來了,400多人爭著往水裡面跳,硬是用一面人牆把洪水堵住了。當時的場面,我三輩子也忘不了。
我們70年代搞機械化、水利化的時候,提出"說了算,定了乾,困難再大不能變",這句話時刻鼓舞著我們。當時我們看到附近的國營農場開荒種地都用拖拉機,一開一大片,我說這家伙好使,一臺能頂多少個彎鉤犁呀,咱能不能也弄一臺。可是在當時拖拉機是國家控制的商品,買不著。憋地實在沒招了,我對大伙說,咱自己裝一臺拖拉機。當時我們村集體靠養羊掙了一點錢,我又東借西劃拉地湊了五六千元錢。帶著這點錢,開始跑縣裡、跑市裡、跑農場。拼命地跑了一個多月,連買帶賒,連背帶扛,弄回來1100多個拖拉機零部件,村裡幾個能工巧匠一頓鼓搗,興十四村終於有了自己的拖拉機。
"十一五"開局的一年,我們提出新口號"使元勁、拼命乾,決戰2006年,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省委書記錢運錄來問,老付這是你編的口號啊,老農民實實在在,為什麼要決戰2006年呢?我說,這是"十一五"開局的一年,也是我們富華集團大發展、快發展的關鍵一年,所以我們要決戰。
我們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口號,它們能夠鼓舞大家士氣,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
記者:俗語說,忠孝不能兩全。對待工作與照顧家人你是如何處理的呢?
付華廷:1998年大洪水,我們興十四村是音河水庫的瀉洪區,很快就全村覆沒。看著多年的心血泡在洪水裡,看著鄉親們被洪水衝得無家可歸,我急得眼睛冒火、嗓子冒煙,忘了病痛,也顧不上村裡住的老爹老娘,連續三天三夜,帶領村乾部搶運物資、搶救鄉親們。當時,除了我村的1000多人外還有外村轉移來的2000多人。當一切都安排妥當後,我纔去看我的老爹老娘。我心急火燎地跑到工廠樓上的車間,在一群難民中找到了自己年邁的老爹老娘,我當時真是傷心了,抓著老娘的手嘴脣顫抖著,一個字也不說不出來。倒是老娘先說話了,娘說:"兒啊,娘沒事兒,要飯的時候都沒餓死,現在日子好了,還能被洪水淹死?……你去吧,去看看大伙"。我衝著老娘使勁點點頭,扭身就去了。再不走,我就要大聲哭出來了。今年,80多歲的老娘又得了肺癌,現在擴散了,已住院三次了。前幾天母親病重,我到醫院去要陪她兩天,她卻對我說:"兒啊,你不用管我了,還是去乾你的事情吧,看來這回我真是難逃命了"。聽她這麼說,我的心像針紮了一樣難受。我的老爹、老娘啊,整天為我的小家操心,可從來不沾我任何光,身體都這樣了還要勸我,讓我為老百姓乾事啊!
我這一生最對不起的人是我老伴。老伴自從嫁到我家來,伺候兩位老人,照顧三個孩子,種地、喂豬、養牛、做飯、洗涮,家裡的裡裡外外都靠她一個人,從不讓我為家裡的事分一點心,而且從來沒有怨言。現在條件好了,我也從沒有領著她到哪個大城市逛逛,或者下館子吃頓飯,多年的勞累使她得了一身病。
我那三個孩子從小因為營養跟不上,身體都不好,還因為我是支書,各方面都要嚴格要求,少了很多童年的歡樂。有一年為了跑項目,我在哈爾濱出車禍受了傷。當時大女兒正在考大學,聽到我出事後,就去醫院看我,一頭紮在我懷裡放聲大哭。我說:"你不考試了,來這乾什麼?"。女兒說:"我不要文憑,我要爸爸"。孩子們小時候因為我受了很多委屈,也遭了很多罪。現在他們都大了,對我也都理解了。
記者:訪談最後請您展望一下興十四村大發展的宏偉藍圖?
付華廷:"十一·五"期間,興十四村確定的工作思路是:進入國內國際市場,進入資本市場,進入流通領域,開展國際貿易,突出大項目建設,增大經濟總量,提高利稅水平,增加村民收入,全面協調發展,發揮示范作用。
興十四村要在國家和省、市、縣各級領導和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繼續增加村級集體積累,繼續做強做大富華集團,加快建設中國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國際化生態產業園區。富華集團年加工玉米能力將由30萬噸提高到180萬噸,吃掉半個齊齊哈爾地區的玉米,爭全國第一,向國際水平看齊,興十四村總收入超過50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萬元,一戶一棟小別墅,進一步健全醫療、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高標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記者:感謝付書記精彩回答。
付華廷:感謝新華網給我這次機會,讓大家了解興十四,希望大家以後能夠常來興十四村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