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在學習實踐中提昇素質 興十四村農民"土領"變"白領"
2006-12-19 10:49:57 來源: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作者:劉偉霖 陳洪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19日電 提到農民,往往都與貧窮落後連在一起。付華廷是農民,他並不否認這一點,但他帶領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農民時刻在努力改變這一切。興十四村三十多年的奮斗歷程就是一個改變農民身份、命運與素質的過程。付華廷說,要逐步把『土領農民』變成同城裡知識分子一樣素質的『白領農民』。

    用艱苦奮斗的精神武裝農民

  中國農民歷來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興十四村人在創業過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了這一傳統。

  據農民日報報道,1956年春天,甘南縣靠近內蒙古自治區的一片荒灘上來了一支由428名青壯勞動力組成的山東移民隊伍,這片荒灘上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只有一個木頭樁子上掛著一面小紅旗,上寫『興十四村』。面對如此嚴酷的環境,不少移民紛紛回了山東老家。最後只留下了36戶,決定靠自己的雙手在這片荒灘上建設新的家園。開荒沒有牲畜,就用人拉犁;沒有住房,就搭草棚子。興十四村的艱苦奮斗精神就源於這36戶。

  付華廷是艱苦奮斗精神的實踐者之一,興十四村創業初期所有項目都是他背著煎餅口袋跑回來的。鄉親們記得他剛擔任村支書時說的一句話:『我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他這麼說,也這麼做,全村人的勁頭都調動了起來。當時打抗旱井,鄰村的男勞力一周纔能打一口井,而興十四村的『鐵姑娘』一天就能打出一口井。

  在付華廷的帶動下,艱苦奮斗成為興十四村的傳家寶,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凝聚著全村鄉親。今年,黑龍江省委書記錢運錄到興十四村考察時被一條標語吸引,上面寫著:使圓勁,拼命乾。錢運錄說,『這是農民的語言,是興十四村人的語言。』而這也是新型農民的精神所在。

  

    在學習和實踐中提昇農民素質

  新型農民不只是工作崗位的變化,不只是換身衣服住進別墅,文化水平和內在修養都必須同時提昇。新型農民的身份用錢換不來。

  興十四村人首先把目光放在了教育上。他們聘來優秀教師,建起全省一流的1100平方米的村小學教學樓,學生學費、課本費、校服費全免,考上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給予獎勵。目前全村已走出了52名大學生。

  2000年,村委會副主任領著十名婦女代表出門開眼界,第一次到了北京,又回了山東老家。付華廷在電話中要她們多去幾個地方,別怕花錢,再逛逛青島、大連。十姐妹這一逛可不同凡響,回村後全村的婦女都跟著『時尚』起來。

  幾年來,村裡選派310人次到大中專院校、大企業學習、培訓,有126人獲得中級以上技術職稱,26名農民當上了企業廠長,同時聘請來60多位高級人纔,企業中專業技術人員佔到了34%。林繁震1970年從山東到興十四村,在機耕隊做修理工,通過不斷學習和培訓,現在是一名企業的總經理,在市場經濟的搏擊中,與科班出身的企業家相比毫不遜色。今天的興十四村人展示出了農民的風采。

  顧昭鳳是別的村嫁到興十四村的,村裡安排她到大連學習,從賓館服務員成長為副經理。她說,娘家的經濟條件也挺好,但總覺得沒有興十四村人精神充實。她通過自身的經歷感悟到學習的重要性。付華廷為來學習的基層乾部講了40多堂課,她一堂不落地去旁聽。

  46歲的賓館服務員宋衛芝告訴記者,鄰村同齡人都在家閑著呆著,但卻比興十四村人老得快。鄰村人說,到興十四村看不到閑人,都有事情做,覺得興十四村人可有奔頭了。富華集團副總經理孫光是從齊齊哈爾的大型國有企業過來的,他談了興十四村吸引他的原因:一是付華廷有人格魅力,在他手下工作心情舒暢,能盡情發揮,不用花心思琢磨人;付華廷的觀念新,接受新生事物快,有激情,能帶動大家創業。二是興十四村的農民純朴、善良,雖然文化程度不一定高,但求知欲很強烈,對外來人員很尊重,永遠配合你,不會拆臺。

    讓農民素質與城裡知識分子達到同樣水平

  興十四村人也有自豪感,他們時刻在自覺提高自身素質。

  上世紀70年代,興十四村就開始號召講衛生。幾十年來,村民們不斷改變不良習慣,逐漸與城裡人縮短了差距。哈爾濱理工大學畢業生袁君武今年應聘到興十四村工作,他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農村沒有垃圾,二是沒想到小學生主動向陌生人問好、敬禮。興十四村有1800多名外來技術人員和工人,還有1000多名搞基建的農民工,這些人都能與興十四村人融洽相處。

  大學新聞系畢業的王淑嬡在村裡負責接待工作,她說,興十四村人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很強,同她老家相比,這裡沒有賭博、偷盜、打架斗毆現象,村民沒有壞習慣。

  在興十四村,95%的農戶都是文明戶,多年來始終是無上訪告狀、無賭博、無不贍養老人、無刑事犯罪、無盜竊及被盜現象、無打架斗毆、無計劃外生育、無封建迷信活動。

  付華廷稱興十四村的新型農民為『白領農民』。他說,『白領農民』的標准是生活習慣、舉止言談、文化素質和城裡知識分子沒有區別,要有固定的工作崗位,生活水平較高,新一代人100%受教育。他為全村的『白領農民』作了下一步的計劃:到『十一五』末期,興十四村農民要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資收入、生活條件等方面全面達到並超過國家公務員水平。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