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9日電 題:『糧都』風正一帆懸——富錦市社會事業發展綜述
同奏發展篇,共譜和諧曲。四年來,富錦市全市教育衛生、文化廣播等各項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糧都』風正一帆懸。
教育進步——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今年,富錦市高考成績達到進重點本科線人數164人,比去年增加52人,高考成績連續五年穩居佳木斯六市縣之首。2005年進入重點本科人數116人,本科段上線人數1,269人,佔報考人數的77%,超出2004年419名,比2002年的537人增加632人,三年實現翻一翻,富錦市教育質量連年攀昇。2002年,富錦市確立了『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將全面提昇基礎教育水平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實施『教育興市』來實現『人纔強市』。在硬件建設方面,5年來,僅市本級用於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就多達8600多萬元,這是富錦教育發展史上是空前的。新建擴建城鄉中小學教學樓17棟、中學宿捨樓和學生食堂20棟、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富錦一中和三中的教學班已由2002年的52個增加到去年的100個,去年招收高一新生2000名,初中昇高中入學率已經超過65%以上,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高層次教育的需求。在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方面,該市在農村實行集中辦學體制改革,累計投資5000萬元,實施寄宿學校建設工程,兩年內已經完成6個鄉鎮的集中辦學,1。6萬多農村學生喜遷寬敞、明亮的新教學樓,7700名學生住進了公寓式的宿捨樓,使全市農村60%的學生享受到了與城市孩子同樣的就學條件。同時該市在全省首批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今年率先完成了設施的安裝和調試,在全省43個推進縣區中第一個進入試用階段。遠程教育的信息終端成為了農村學校的教室、辦公室、微機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實現了農村教師、學生足不出『室』就可以享受到全國各地的優質教育資源。
寄宿制辦學,為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優質的教育資源全面覆蓋農村十個鎮屬中學和中心小學,均按省一類中小學標准建設,具備了中小學教研、教師培訓、農民職業技術培訓、農民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各鎮學前教育示范的『五大中心』教育職能;『農遠』工程的完成,使城鄉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全市總計項目學校231個,共裝備多媒體電教大廳、教師電子備課室50個,微機室、語音室近百個,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市城鄉中小學的信息化技術教育網絡,提前五年實現了校校通工程,實現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衛生發展——城鄉醫療服務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在發展教育的同時,該市深化衛生改革,針對農村衛生醫療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統籌城鄉發展,實施一不到位的改革,全面推動衛生事業健康發展。2004年,該市以鄉鎮衛生院『三權』上劃為重點,加快農村衛生改革進程。將原農村18個衛生院按行政區劃組建成11個鎮(中心)衛生院,被撤並的7個衛生院改為分院,分院的人員、經費、業務『三權』劃歸隸屬的鎮中心衛生院;同時,從原18家鄉鎮衛生院中撥離出65個編制,組建成18個鄉鎮衛生防保站,與此同時,規范建設農村衛生所,普遍實行了村屯『一村一所』。通過強化『中心』樞紐建設,增強了城、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功能,實現了城鄉衛生醫療同步發展。
在佳木斯地區率先啟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解決農民看病貴、就醫難題。通過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目前,富錦已有16.2萬人進入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佔全市應參加農民的59%。全市共籌集大病統籌資金576萬元,已有3000名農民獲得了住院醫藥費補償,補償金額達1萬元的有31人。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患者,目前已陸續受益,為保障農民健康、促進農業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文化、廣電整體昇位——譜寫經濟社會發展新樂章
文化、廣電事業蓬勃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繁榮、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奏響了『和諧富錦』的最強音。富錦市獲得了『全國文化建設先進市』殊榮;在全省樹立和推廣十六大代表麻晶莉同志的先進事跡,『黑土地的女兒—麻晶莉』展示了富錦人新的形象。三年來,該市緊緊圍繞打造『文化富錦』的目標,大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佳作精品碩果盈枝。在省級、佳市級以上獲獎作品達80餘個。編排廉正大戲龍江劇—《路》,囊括了全省五項金獎,被確定為我省品牌劇目,得到省和佳市委的廣泛好評,並在在省內8個地市巡回演出,進行反腐倡廉教育,反響強烈。同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拍攝電影《常隆基》、已在全國公映,唱響了富錦文化品牌;實施『文化興鄉工程』,農村文化陣地得到鞏固加強。二龍山鎮、向陽川、興隆崗等三個鎮,在基礎設施、陣地建設、隊伍建設、文體活動開展等方面成效顯著,被佳市授予『文化十百千』鄉鎮,共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下鄉活動40多次,送圖書11萬冊、資料7萬份、送戲80場,深受群眾歡迎;實施了『社會文化普及』工程,群眾文化活動色彩紛呈,發展書法協會、攝影協會、美術協會等各種群眾性文化團體10餘個,以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和田間文化為代表的群眾文體活動繁榮活躍。廣播電視事業迅猛發展。大力發展廣電業,打造強勢媒體,三年投入技術設備改造資金400多萬,在省內率先實現數字化昇級系統硬盤播出;全面啟動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市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0000餘戶,今年有線電視光纜入村率將超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