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慶安7000戶農民變市民
2006-12-22 11:03:2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蘭亞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2日 王維,慶安縣同樂鄉同樂村農民,1993年和妻子到大連創業。去年秋天,他承包了50畝海面養海參。在大連,王維有資產1000多萬元,企業固定員工240多人。他是慶安縣農民成為市民的一個代表。如今,慶安縣在城市安家的農民有7000戶,佔全縣農村戶數的12%、勞務輸出人員的26%。

  農民變市民是慶安縣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打工型向就業型轉變,由季節型向職業型、定居型轉變,減少農民纔能富裕農民的新農村建設理念的結果。

  如何讓農民工融入城市?慶安縣建立培訓基地,增強農民的技能本領,並在外埠創建了93個勞務基地,為農民變市民創造條件。

  慶安縣與哈建工技校創辦了農民工培訓基地。在那畢業的826名學員現都在蘇州工業園區的連展電子科技公司、大智資源配件有限公司和北京思達紙業公司就業。

  以需求定培訓,慶安縣的25個培訓基地,培訓的1.8萬人有大半進城就業。通過以輸出帶培訓,慶安縣已有3000人在天津、上海、重慶、貴州等地開鋪子、烙大餅。同樂鄉同興村張會靠在哈爾濱烙大餅的家鄉人帶培3年,然後在蘇州立門灶。5年過去,不但有了樓房,還有兩家烤餅專營店。

  在青島市,慶安縣有3000多名農民在制衣、制帽兩個行業務工。巨寶山鄉王力不但成了青島市民,還成了一個制衣企業白領。他下班就去當地夜校營銷專業班,為自己充電。像王力一樣,慶安縣農民由都市外鄉人變為都市新主人的同時,還通過技能、文化的積淀逐步融入城市文明。

  大羅鎮智合村徐文1990年背個麻袋到哈爾濱走大街收酒瓶子,8年後創辦了哈爾濱萬樂物資回收公司。工作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徐文看到了自己『文化缺角』,便時常擠時間學習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蘊足自己的文化底氣。

  慶安縣變為市民的農民把30多萬畝土地流轉給種田能手、大戶手裡,使土地實現規模經營、機械化耕作。久勝鎮鮮豐村杜中華轉包了他們耕種的500畝地,他切身感受到了勞務輸出走一戶富兩戶的益處。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