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2日電 在建設新農村的進程中,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的變革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走出一條新農村建設的創新之路十分重要。鐵力市市委書記孟慶傑對此感觸很深,結合鐵力實際,他詳盡論述了如何以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為突破口,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村生產發展等諸多問題。
變『小產業』為『創大業』
主持人:『六小』(小生產、小農戶、小產業、小機械、小資本、小農意識)是制約新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以單戶為主的農村生產格局分散經營,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低,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很難產生規模效益,改變這種格局應從哪入手?
對話人:隨著農村生產經營體制的改變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面貌發生可喜變化,但農民大多數自產自銷,基地沒有形成規模。農業龍頭企業還處在發展提高階段,帶動能力不強,企業與基地和農戶的聯系不夠緊密,農業生產鏈條較短。農民的思想觀念還不夠解放,大部分農民依然是小富即安,大創業、創大業的氛圍依然不濃。就鐵力來說,近兩年,農戶購買小型拖拉機的熱情比較高,全市小型機械達到6700臺。小機械在農村生產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重復購置、資源浪費的問題,而且功效很低。我們及時抓住這個機遇和當前農村良好態勢,確定了走新型集體經濟道路的新農村建設思路,即大力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加快農業機械化,掀起了新農村生產發展的新一輪高潮。
政府助推新型經濟組織
主持人:組織農民走規模化經營道路,是縮小農村貧富差距,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措施。目前采取哪些有效形式能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
對話人:實踐證明,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政府組織引導不可缺少。我們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專項推進工作組,科學論證、因地制宜,相繼組建了4個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可分為三種模式。一是集約經營模式。以吉松村股份合作農場和新興村農機股份合作社為代表。由村乾部和部分農戶入股,建立股份制實體,實行企業化管理。以經營土地為主,實現品種、作業標准、銷售、結算幾統一,全程機械化,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吉松村股份合作農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22147元,比上年提高253%;二是代耕服務模式。以紅旗村農機合作社為代表。該合作社為省級農機合作社,實行股份制,購有大型農業機械,以代耕服務為收入來源,機械化程度高,作業標准高,該合作社今年秋季實現作業收入18萬元;三是兼業模式。以雙豐鎮戰斗村農機股份合作社為代表。以代耕為主,同時對合作社股東擁有的耕地實行統一種植和管理,今年合作社機械作業收入達到25萬元。
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的出現,為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村生產力水平。一是促進了糧食生產。新型經濟組織規模經營土地,提高了農業標准化和機械化水平,進一步增加了糧食產量。新興村農機股份合作社今年種植的水稻每公頃增產350公斤,達到歷史最好水平;二是拓寬了增收渠道。新型經濟組織集中了大片耕地,使農民在獲得穩定土地收入的基礎上,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或外出打工,推動了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今年,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8717人,實現勞務收入10022萬元;三是加快了農業機械化進程。在新型經濟組織的帶動下,鐵力農村出現了購買大型農機具的高潮。近兩年,全市每年用於農業機械更新的資金都在千萬元以上,相當於前三年投入的總和;四是推動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快速發展。吉松村股份合作農場提取收益的5%作為本村公益金,新興村農機合作社從收益中拿出1.2萬元用於發展本村公益事業,較好地解決了稅費改革後農村公益事業投入不足的問題。
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形成長效機制
主持人:在組織千家萬戶共同創業的過程中,政府如何發揮應有作用,調動農民積極性,使其主動加入新型經濟組織?
對話人: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健康發展,我們整合各方力量,千方百計搞好服務。一是出臺優惠政策。市財政對每個新型經濟組織給予40萬元的補助,同時,適當減免農機管理費用;二是積極對上爭取農機補貼政策。兩年來,共爭取資金170萬元,組建了我市第一個省級農機合作社,組建了8個水田農機作業協會,為21個購買大型拖拉機的農戶進行了補貼;三是部門齊動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我們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的作用,形成了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農機部門積極做好新型經濟組織建立的相關工作,幫助他們整章建制,農技部門聘請省內外知名專家開展農技講座,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建設部門積極為村屯建設進行規劃設計。司法部門加強法律服務,調解各種糾紛,開展法律諮詢,提高農民維權意識。水利部門近兩年對上爭取資金1750萬元,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市上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