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4日電 題:黑龍江場縣合作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以往,黑龍江農墾與地方之間,雖然地頭挨地頭,人頭碰人頭,卻是各搞各的。近年來,農墾與地方打開場縣深度合作的閘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一面勞動力密集,一面技術優勢明顯——加速農業現代化
第一場雪後的黑龍江,呵氣成霜,滴水成冰。然而走進喜獲豐收的村村屯屯,喜慶的熱流撲面而來。
站在小園裡,北安市種糧大戶任長林興奮地算了一筆賬:今年他家種了90畝大豆,一半僱農場的大農機深耕,一半用小四輪拖拉機耕種。秋後一算,大農機耕的地畝產高出15公斤。深耕一次管3年,畝產至少多40公斤,按每公斤2.4元算,每畝能增收96元。
農墾擁有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3.3%。黑龍江農墾總局農機局局長李俊說,大農機作業能打破小農機無法解決的『犁底層』,使土壤『上下透氣』,大幅提高土壤有機率和保?效果。近幾年,農墾有組織地開展跨區代耕、代種、代收服務,作業領域由最初的整地和收獲作業兩個環節,擴展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
3年來,嘗到甜頭的嫩江縣由農墾整體代耕的村已從初期的4個發展到32個,累計使430萬畝耕地增產5000萬公斤,畝均增收18.6元,收益超過8000多萬元。同時,農民每畝耕地降低成本6.7元,節省機耕費2881萬元,以上兩項累計畝增收達到25.3元。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到2006年,黑龍江農墾累計實現跨區作業3264萬畝,農民節本增收近3億元,農墾農機作業純收入1.3億元,實現了雙贏。
農墾還整體承租農民承包的部分土地,促進了規模經營,更多的人外出打工,發展畜牧業和外向型農業。『今年俺不用種地就賺了3000多塊。』北安市楊家鄉和平村村民李福財眉飛色舞地向記者說。今年,趙光農場以每畝300元的租賃價格,與和平村簽訂了1028畝高油高產大豆示范合作合同。僅此一項,使和平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的126名勞動力平均收入4300元。
深層次的經濟合作,大幅度提昇了黑龍江省農業的整體生產力水平。農墾每年將保護性耕作、水稻葉齡診斷『三化』、大豆『三壟』栽培、大豆行間覆膜等10多項先進應用技術無償傳授給農民,現有的60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700公裡科技示范帶全面向農民開放,作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訓基地。3年來,僅九三農墾分局就派出各類科技人員到嫩江縣鄉鎮開展新技術講座達80餘場,培訓農民技術骨乾2100餘人次。
一面是資源優勢,環境優勢;一面是產業優勢,設備優勢——加速農區工業化
共育龍頭,共建基地。在嫩江縣域內,九三農墾分局和嫩江縣分別有大豆、小麥、甜菜等加工企業,雙方從『豆、麥、乳、糖』等產業入手,揚長避短,全力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化經營格局。為解決產業結構趨同問題,雙方通過資產重組等方式,減少了乳制品企業數量,僅保留了九三完達山乳業集團、晨鷹乳業2家企業,劃區交售鮮奶。並將嫩江糖廠和九三糖廠整合為一,由改制後的嫩江糖廠統一經營,共同建立了20萬畝原料基地。
近幾年,黑龍江農墾在省內的項目投資達20億元,擁有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1家。形成了強大的輻射力和牽動力。北大荒豐緣麥業集團每年可帶動嫩江縣1.2萬個農戶種植139萬畝小麥,平均畝增收8—10元。
據統計,北大荒米、面、油等糧食深加工企業帶動地方農村基地面積1600萬畝以上;完達山乳業年處理鮮奶能力60萬噸,帶動全省奶牛飼養40萬頭,其中帶動地方農村奶牛飼養10萬頭左右,約佔全省奶牛飼養量的1/5;北大荒肉業生豬加工能力400萬頭,其中帶動地方農村生豬飼養250萬頭左右,約佔全省生豬飼養量的1/6。2003年至2005年,墾區重點龍頭企業平均每年拉動農民實現農畜產品銷售收入66.7億元。
如今,農墾與地方的合作又邁向新的起點。為了把亞麻產業做大,九三農墾分局和嫩江縣聯合招商,使投資11527萬元的大型亞麻企業項目落戶九三。嫩江縣通過農墾亞麻紡紗公司的龍頭帶動,在全縣組織農民種植亞麻,目前已建立10萬畝亞麻生產基地。九三亞麻紡紗公司為種植戶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實行訂單種植。場縣、企業和農戶在亞麻產業合作中,形成了企業有利潤、農民能增收、工人有工打、場縣財政有收入的一舉多贏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