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6日電 加入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利用冬閑的時間創收,這是很多通河農民新選擇。
這幾天雖然很冷,在通河縣鳳山鎮螞螂河村香菇菌種廠內,卻是火熱生產場面,二十多名農民一改往年『貓冬』習慣,正在加緊生產香菇三級菌棒。農民袁海森說:『我們在冬季得加緊把300萬支菌棒生產出來,來年4月在室內培養,5月初下地,6月初就可第一次收割香菇,到9月份可收割7~9次,過年手裡可就寬綽了。
今年9月,通河縣供銷合作社與浙江省縉雲縣華東香菇保鮮廠簽訂了300萬袋香菇產銷合同。浙方實行五保:保菌種成活率達到86%以上;保產值和產量,每個菌棒低於2.55元浙方補足;保收入,每個菌棒必保菇農純收入1.1元以上;保出菇率達90%以上;保產品回收,價格隨市場就高不就低,現金結算。如果因浙方資金不到位、技術人員短缺、存儲條件不當等因素停收緩收給菇農造成產品老化、降級等損失,由浙方負責每個菌棒補足到2.55元。縣農村合作社近期又與230戶菇農簽訂了種植收購合同,確保菇農在經濟上不受任何損失。現在,浙方已投入機械設備粉碎機6臺,裝袋機30臺,10餘萬元,派了8名技術員,與縣供銷合作社共同融資20萬元建了一處三級香菇菌種廠,四級菌生產廠八處,預計今冬明春可生產四級菌棒300萬袋,可滿足全縣已落實250畝種植面積的需要,為全縣近300戶菇農帶來至少800萬元經濟收入,戶均增收在2萬元以上。
通河縣依山村的貉子養殖協會,讓村裡的大多數農戶聯系到了一起,這裡人多地少,增收渠道窄,農民生活不富裕,鎮黨委、村兩委考察論證,把適合依山村發展的成本低、好管理、市場需求量大、增收效益較高的貉子養殖作為全村脫貧解困的重點項目,畜牧站的技術人員指導飼養打疫苗,公司上門收購,政府還給資金扶持。目前已由2003年的1戶發展到現在的133戶,養殖戶戶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全村186戶貪困戶,有120戶實現了脫貧。農民袁秀蘭飼養的貉子今年又產幼崽230頭。她高興地說:『去年還清了外債,今年貉子純收入4萬多元,明年翻蓋新房的錢有著落了。』
據了解,通河縣現有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7個,除了種植業,養殖業和其它產業佔50%以上。較為松散的專業協會仍是目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主要形式。在這些合作組織的帶動下,全縣綠色優質水稻面積達到45萬畝;大鵝養殖發展到120萬只;貉、珍禽等特色養殖發展到2.5萬只;速生豐產林累計達到1.5萬畝。全縣發展木耳1007萬袋,經濟作物面積達到8.2萬畝,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31元,比2002年增加2745元,年均遞增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