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成本高、南北米摻雜打壓糧價導致黑龍江省大米營銷斷鏈
2006-12-29 09:12:4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9日電 據了解,目前在上海批發市場,南方的粳米一般售價每公斤3元左右,在農貿市場為3.6元左右,但黑龍江省大米運到火車站每公斤3元,再加上短途運輸到市場,成本就已經高過人家的銷售價了。

  目前糧食銷區市場的大米主要有兩種價格,秈米和粳米。其中安徽、江蘇等南方水稻產區一般采取早稻和中稻復種的方式,即一年兩熟、秈米和粳米兼得,有的只種秈稻,甚至一年三熟;而黑龍江省由於氣候原因,一年只能生產一季粳稻,這樣單位土地面積的出產率就形成了較大差異,從根本上導致了黑龍江省大米與南方大米在生產成本上的不對等。據統計,目前黑龍江省水稻平均畝產一般在400公斤以上,而其在銷區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江蘇、安徽等地一畝地基本可生產750公斤以上的早稻和中稻,相差近一倍。

  其實,同樣是粳稻加工成的大米,黑龍江省大米由於生長期長,晝夜溫差大,乾物質積累多,加之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生態環境好,所以生產的粳米比南方的口感、品質和營養價值都要高得多。但對市場價格起托底作用的國家水稻最低保護價僅根據品種確定,即秈稻一個價、粳稻一個價,並未體現環境地域差異造成的內在品質的不同,因此,黑龍江省大米因氣候環境及保證綠色食品質量等造成的成本,就失去了政策的確認與保護,而只能通過市場確定。

  采訪中,在上海做了多年黑龍江省大米及綠色食品銷售的上海心之谷食品有限公司陳波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南方消費者對黑龍江省大米的日益推崇,南方水稻產區也不斷進行品種改良,使其口感盡量接近黑龍江省,也致使黑龍江省大米的品種優勢受到了挑戰。更嚴峻的形勢是:個別南方糧商經營中短斤少兩、摻雜使假,擾亂市場,打壓糧價。如標重25公斤的大米,實際上只有四十八九斤,然而把價格壓低些,但他照樣盈利;還有的將黑龍江省優質大米與地產的粳稻米摻雜在一起,打出優質雜交稻的旗號或乾脆以東北大米的名義銷售,由於摻雜攤薄了成本,他們在獲利的同時又直接打壓了黑龍江省優質米的價格。

  一位從事糧食經營多年的經銷商告訴記者,有的企業把黑龍江省的好米買回去,與收購來的南方大米同時回爐再加工一遍,出來的顏色、類型就完全一致了,這樣的米口感與正宗的黑龍江大米幾乎沒有區別,消費者很難發現;多數經銷商直接選外表幾乎一樣的南北米摻和。更有甚者,直接在批發市場利用大袋倒小袋的機會現場摻雜。

  矛盾的焦點集中到成本上了,那麼,黑龍江省大米的生產成本能否進一步降低呢?一些業內人士坦言,空間並不很大。因為成本由投入和產出決定,投入涉及種、肥、管理等方面,這南北基本差不多,都要根據當年國內生產資料的價格波動而定,現在的關鍵就看產出量。黑龍江省作為高寒地區生產水稻,能達到今天的產量已屬不易。從傳統拋秧到旱育稀植、精量點播、機械插秧、機械收獲,黑龍江省水稻生產的科技水平和高產優質品種的推廣面積不斷擴大,單產已經有了很大的提昇,再進一步增產,難度肯定要大,涉及的成本也要相應增加。

  黑龍江省大米在省外銷售市場遭遇的優質不優價的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應合力做龍江大米的企業和產品宣傳,盡快把品牌形象樹立起來;另一方面,從國家的角度可以考慮給黑龍江大米生產廠商一定的補貼,以緩解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自然偏高的不利處境。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