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望奎縣農民對著期貨賣現貨
2007-01-12 11:00:03 來源: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2日電 孫奎和宋新輝都是東北黑土地上土生土長的農民,與其他農民不同的是,2005年,兩人作為帶頭人開始嘗試利用期貨賣現貨。

  據上海證券報消息稱,孫奎是黑龍江省望奎縣蓮花鎮寬五東村的村長,寬五東村是大豆專業村,說起做期貨孫奎就對2005年8月那次沒抓住的機會感到遺憾。2005年7、8月份,當大豆期貨合約價漲到3300元時,他看到了機會,想把村裡老鄉家的大豆現貨以期貨合約價賣掉,實現套期保值,但由於他成立的『博豐大豆經銷有限公司』在辦理注冊手續時耽擱了幾天時間,錯過了期貨合約的最高價。現在,蓮花鎮寬五東村博豐大豆經銷公司是望奎縣實施千村萬戶工程試點之一。該公司以農村乾部帶頭、種植大戶共17戶豆農為基礎。

  宋新輝曾任望奎縣東昇鄉的民兵連長,現在是東昇鄉農副產品經銷公司經理。從1997年開始大豆現貨經營,每年經營量3000噸以上,通過8年的努力經營,使公司已小有規模並在全縣小有名氣。該公司成員都多次參加大商所和大通期貨公司組織的培訓學習,對期貨市場了解較多,於2005年7月在大通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開立套期保值賬戶。2005年到現在,他利用期貨市場套保打了兩個漂亮的戰役。

  第一次是2006年2月,當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品種期貨價格上漲到1500元/噸的時候,該公司積極與輔導單位大通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進行溝通,判斷玉米價格已經上漲到一定的高度。根據當地多年的玉米現貨收購經驗,在C0701合約1504元/噸的價格,拋售60手玉米合約。同時與當地農戶簽訂新年度秋季玉米的收購合同。進入2006年4月初,當期貨市場價格下跌到1385元/噸,該公司將上述合約買入平倉,獲利7.14萬元,平均每噸獲利123元。

  取得第一次成功的套期保值之後,在2006年4月到5月之間,該公司再度與農民簽署了1000餘噸的玉米訂單合同,訂單價格依舊為900元/噸,要求同樣是新玉米上市後自然水分大約在28%左右的玉米。農民的交貨時間為2006年11月31日前。進入5月20日以後,期貨市場玉米價格走高,該公司再度入市,於C0703合約做了1200噸玉米的賣出套期保值交易,賣出價位是1511元/噸。當期貨市場價格下跌到1421元/噸後,該公司將上述合約買入平倉1000噸,獲利8萬多元。如今宋新輝贏得了農民的信任。

  這是發生在東北農村的新故事。而市場經濟的高端形式———期貨走入黑土地,還有一點傳奇。

  望奎縣地處綏化地區,曾是黑龍江十大貧困縣之一,望奎縣有位從哈爾濱來的科技支農副縣長叫倪淑君,2005年初,看到農民賣糧難就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解決賣糧難問題,並將期貨知識普及下去,與縣裡主管副書記一商量,得到積極支持。周末回到哈爾濱就給當地的幾家期貨公司打電話,由於是周末,許多公司都休息,最後一個電話打到大通期貨公司,大通公司的值班人員迅速將這一情況告訴了老總唐啟軍,雙方一拍即合。2個月後,大連商品交易所提出服務農民、農村的『千家萬戶市場服務工程』,望奎縣成為試點縣。而為了給農民講解期貨知識,望奎縣電視臺在新聞聯播後,開了一個期貨行情欄目,現在已成為農民最想看的一個節目。

  針對分散的農民缺乏及時准確的價格信息的問題,大商所與國內權威信息機構深入合作,將國內外期現貨市場價格信息,通過網站、電視、廣播、報刊、信函、E-mail和手機短信等方式送到學員手中。在黑龍江、吉林的許多村組,還設了信息員,村民們會定期不定期聚在一起,由信息員給大家介紹近期大商所送來的的信息。在吉林省扶餘縣雙勝村,在市場專家的指導下,去年當地農民玉米賣價普遍比周邊其它地區每斤高5分錢。

  為了破解『小生產、大市場』的難題,大商所還創新地推行了期貨訂單試點,借助中間組織,以訂單的方式把小農戶整合在一起,化零為整,使分散的農民也能夠間接利用期貨市場保值避險,從而實現糧食流通方式的根本轉變,推動農民與企業之間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穩定和諧的經濟關系。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