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3日電 新年剛過,來自國家統計局的一組數字振奮人心:2006年,黑龍江省農村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三增良好局面,農民人均純收入3552元,比上年增長10.3%!
2004年,黑龍江省作為全國試點省份率先全面免除了農業稅,並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有力地調動了農民和地方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當年農民人均收入突破3000元大關,達3005元,比上年增長19.8%,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首次超過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近年來,伴隨支農惠農力度加大,以及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加之農產品市場形勢總體向好,農民收入持續大幅度增長。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副隊長孫德濱告訴記者,農民收入已實現連續三年大幅度增長,人均比免稅直補前增收1043元。
糧食增產、糧價堅挺、結構調優,農業增效支橕農民收入上揚。2006年,水稻、玉米等高產高效作物面積明顯增加,增產增效的新品種新技術普及范圍顯著擴大,全省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據實割實測,全省糧食產量756億斤,比上年增加36億斤;加之糧食價格堅挺,全省種糧農民因產量結構及價格因素,合計增收30億元左右。扣除農戶對農業生產投入加大及農資價格上漲等因素,人均農業純收入仍增長近百元左右。
惠農政策力度加大為農民帶來轉移性收入。近三年,黑龍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連年大幅增長,其中政策因素作用明顯。2006年,國家除了繼續對農業實施『一免三補』政策以外,又增加了綜合補貼,使得農民在獲得來自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帶來的好處同時,又直接從政策方面實現更多補貼增收。
財產性收入有了新增長點。從2006年前三季度農民財產性收入看,租金、土地征用補償收入、轉包土地經營權收入,正隨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的施行,而成為黑龍江省農民增收的新途徑。而自2003年以來,省委、省政府提出發展『打工經濟』、實施『走一富二』戰略,許多農民在政府有組織的培訓、輸出服務下,嘗到外出務工增收的甜頭,農村勞動力轉移取得了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