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哈爾濱每年近二百大學生被送進精神病院治療
2007-01-20 14:38:47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王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0日電 近日,全國一項抽樣調查顯示,約有22.8%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礙和心理異常表現,甚至誘發出走、自殺、凶殺等事件。而哈市專科醫院的統計則顯示,每年該院收治的在校大學生患者近二百人,佔患者總人數的4%~5%,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精神心理疾病發病較為集中的社會群體。

  大學生心理問題四大表現

  表現一:心理失衡走極端

  據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有3000萬心理有問題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大學生有心理障礙者佔16%~25.4%。

  省內著名心理專家張聰沛認為,大學生心理疾病多發與他們所處的人生階段有關系,大學生處在人生第二次『斷乳期』,面對人生的轉折卻缺乏社會經驗,使大學生心理方面出現失衡,高估金錢的價值,低估自身人生的價值。

  韓家男(化名),2000年考入哈爾濱某高校材料物理系的貧困大學生。他曾是班級的尖子生,可是因為沒有錢,每天打工疲於奔命。看到其他同學生活富裕,韓家男心理失衡。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韓家男叩響了罪惡之門:他盯上了哈爾濱某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經過300天的刻苦研究,他破解了某企業的職工儲蓄總卡密碼。2004年1月7日,他用哈市某網吧的電腦成功與銀行的電腦對接,156名職工的儲蓄賬戶密碼被他輕易地盜走,分多次從多個儲蓄所裡提取了現金53萬元。

  案發後,公安機關很快就根據韓家男作案留下的痕跡將其抓獲。案件審理過程中,家屬要求做精神病司法鑒定。專家鑒定認為,韓家男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但還沒有發展成精神疾病,他最終難逃法律的制裁。

  張聰沛告訴記者,近些年,與大學生心理疾病發病率昇高相關聯的是大學生犯罪率的昇高,有許多還是惡性案件,比如馬家爵案件和硫酸潑熊案件,這些案件深究根源都是心理問題或是心理疾病發展而來的。

  表現二:畢業破壞式離校

  每年暑假前都有一批大學生將要畢業,恰在這時,也是大學生心理最不穩定和心理問題表現最集中的一段時間。專家們把這種集體性的表現稱為『破壞式離校』。每到這時,是最讓學校的物業部門頭疼的時刻,他們從宿捨裡清理出成噸的垃圾,不論是公共財物還是個人物品遺棄前都被蓄意地損壞。

  趙健(化名)是哈市南崗區某高校的畢業生,畢業前還沒有找到工作。趙健覺得自己上了十多年的學,受到了高等教育,可仍然找不到工作,他不知道自己比別人到底差在哪裡。拿到畢業證後,趙健把所有怨氣一並都發泄在了水壺、水盆等物品上。學校的保安人員將其扭送到公安機關。心理專家認為,學生面臨就業心理壓力大,在校期間受到學校各種規定的約束,到了大四,學校管理相對較松,多年積累的不良情緒一瞬間迸發,學校對畢業生的負性情緒應有正性引導。

  表現三:『郁悶』成流行語

  曾幾何時,『郁悶』一詞已經成了學生們的流行詞。大學生張濤(化名)陪患有抑郁癥的同學來進行心理治療。第一次來時,他與患有抑郁癥的同學對生活的觀點截然相反,他認為『這沒什麼可愁的,生活態度應該積極向上』。第二次來時,他說『你愁,誰能沒有愁事呢』。第三次,他說:『你快好了吧!都快愁死我了!』當他們第四次來時,原本陪診的張濤已主動向醫生提出要求『您能不能給我也看看』。隨後,張濤與他的同學一起被收治住院。

  張聰沛說,當人們對未來沒有良好預期,感到無法把握自己的未來時,就會產生抑郁情緒,如不能及時糾正,很容易發展成抑郁癥,也容易對其他人造成影響。因此,在大學校園裡除了已有明顯癥狀的學生之外,還存在著許多隱性的患者。這種郁悶的情緒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更為有害。

  表現四:就業綜合征

  統計資料表明,『十五』期間,我國可提供勞動崗位4000萬個,平均每年有800萬個。而高學歷的人纔卻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遞增。2003年,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214萬人,2004年約280萬人,2005年330多萬人。

  哈市某高校大四學生李威一臉苦楚地訴說:『我從10月找工作以來,手機24小時不敢關機,鈴聲一響,心裡就「咯?」一下:是不是應聘單位的電話來了?除了跑招聘會,整天掛在網上,到處找招聘信息。』看到同學總會不由自主地問一句『賣掉了嗎?』

  張聰沛教授認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礙為角色轉換困難、不善於接納變化、自我認知不准確,還缺乏對困難的自我處理能力。『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可有些學生還抱著老觀念不放,希望國家對就業等給予照顧,一旦實現不了,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多些寬容為大學生減壓

  專家認為,在中國大學生精神病患者的比例逐年增高的同時,許多沒進大學,知識水平沒那麼高的其他同齡群體,患精神病的比例反而要低很多,反映出中國大學生智商和情商的發展不成正比。這最終暴露出中國教育看重學生在知識和智力上的發展,對學生人格發展沒有花很大的功夫,沒有把全面發展作為目標。關注中國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已刻不容緩!

  張聰沛教授認為,當代大學生面臨兩大壓力,一是高考壓力,二是就業壓力。面對壓力,大學生須順時應變,他們能把握住鮮明的時代特性。目前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對成纔的要求將會更高,成纔的空間也相對會更加廣闊。

  當代大學生要做『知識之人、立身之人、立命之人』,做文明規范和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發展能力的新人。世界上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放棄的路;只有一條路不能拒絕———成長的路。張聰沛教授認為,『大學生的主流是健康的,我們需要的是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並在此基礎上多做實事,而不是營造一種使公眾誤解、使學生人人自危的輿論環境,多些寬容為大學生減壓。』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