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電 從事服務外包,人力資源是最核心的一環。而在黑龍江省測繪局,就有這樣一群『世界公民』:他們操著流利的外語,熟練地與老外打交道,無障礙地遵循國際慣例行事。仿佛是上百名『海歸』集體降落在這片土地上。
事實上,這些『世界公民』的誕生,得益於黑龍江省測繪局多年來堅持的『人纔強測』戰略。
本土人纔國際化
每一名剛大學畢業的學子都不免對未來有許多憧憬,去年7月剛從武漢大學畢業的李振龍還是沒有想到,現實比想象更美好,僅在測繪局工作4個多月時間,因出色的表現,他就有機會到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做訪問學者了。
在省測繪局,李振龍絕非偶然。
早在1997年,該局就開始派技術人員到武漢大學攻讀工程碩士學位。2000年,他們又意識到單靠國內的教育滿足不了測繪事業發展需要,要讓員工走出去,與國際接軌,進行全方位培訓,語言、技術、文化全面的學習和融合。
初識局長李志剛,不少人都誤以為他是海歸派,細聊方知,他是地道的本土人纔,他1996年就讀哈工大的MBA。在省測繪局,像他這樣國際化的本土人纔還有一大批。
『十五』期間,黑龍江省測繪局與荷蘭國際地理信息科學及地球觀測學院(ITC)、武漢大學、泰國AIT、香港理工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學府聯合培養了27名博士、碩士研究生,81人參加了研究生課程學習,並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赴荷蘭及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參加為期2個月的地理信息高級培訓班學習和考察調研。截至目前,測繪局所有技術骨乾及中層管理人員都接受過國外機構的培訓。
對於企業培訓,省測繪局的領導這樣認為:培養人纔與人纔培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歷教育是培養人纔的過程,企業培訓則是人纔培養的過程。
正是在不斷的培訓中,省測繪局形成了金字塔式創新人纔梯隊,也構築了測繪局的品牌效應。每年荷蘭ITC評選出的優秀畢業生與優秀論文都有省測繪局學員。
學習型組織效應放大
每到周末,一位外教就會走進省測繪局辦公大樓,成為局長李志剛的座上客,雙方要進行兩個小時的英語交流。李志剛一直在不間斷地強化自己英語口語訓練。國家測繪局測繪發展戰略研究首席專家苗前軍,不但能用嫻熟的英語直接和外方交流,還在獲得武漢大學博士學位後,又成為清華大學建築規劃領域的博士後。
在黑龍江省測繪局,熟練掌握英、日、德等任一門外語的並非少數。學習已經成為員工的內在需求,並成為一種習慣。2004年,又有一批骨乾被派到荷蘭短期培訓,在完成雙方商定好的課程後,校方還安排學員幾天的觀光時間。由於當時國內正在籌建信息產業園,他們就提出利用這幾天時間到當地的信息產業園參觀考察,其後又去了德國的信息產業園,在短暫的培訓期間捕捉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
在堅持派出培訓中,黑龍江省測繪局也成為一個培訓人纔的基地,與武漢大學聯合成立東北研究院,開展了測繪、地理信息、水利、中文等專業的研究生教育,並為韓國、巴基斯坦等國提供了短期培訓,也是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實習基地。曾有2名巴基斯坦的學員培訓後,因有感於這裡的人文氛圍,提出要留在測繪局工作。
事業凝聚個人發展平臺
做事為人,創新為纔,既能做事又能創新的為人纔。地處偏遠北疆的黑龍江省測繪局便是憑著這份創新的事業,著手人纔培養,又凝聚著創新型人纔。
黑龍江省測繪局何以有如此襟懷,拿出大筆費用送人纔出國,而人纔又最終回到這個團隊?李志剛的回答是中央黨校兩次學習培訓令他獲益匪淺,正是這些學習經歷培養了自己的國際眼光、戰略思維和宏觀叡智。
在與測繪局多位技術骨乾交流中得知,該局的國際化人纔不同於個人行為的海歸派,他們的國際化是源於組織行為,機構行為,在國際化過程中,個體的人始終在這個創業的團隊中,他們回來工作不需要重新融合,因為他們從未脫離過這個集體。在學習培訓與承接服務外包中,機構與個人共同成長著,國際化著。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他們比海歸派有著更多的創新優勢。
『給項目,壓擔子』,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纔的潛力。在為廣東中山市做測繪業務時,對方要求很嚴格,技術含量又高。負責該項任務的孫忠偉向局裡求援,派10個人來,一個月能完成。局裡只給他派了一個助手,在『重壓』之下,孫忠偉自己開發了一個軟件,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任務,令中山市用戶驚嘆。這樣的例子在省測繪局比比皆是。
就是在這樣的信任與給予機會中,一批批骨乾人纔成長起來。孫忠偉2002年被派到荷蘭ITC學習,獲得了碩士學位,2004年開始讀博,今年即將畢業歸來。
機會給有准備的人,也給有准備的集體。正因為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培訓,黑龍江省測繪局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領軍者,並正在崛起成為地理信息產業服務外包的一個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