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5日電(記者 李逢時) 黑龍江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25日隆重開幕。會上,省長張左己代表黑龍江省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將『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和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作為今年的工作重點提了出來。這一提法,引起了省政協委員的廣泛共鳴,委員們圍繞這一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2006年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情況回顧(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端。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達到756億斤,商品量超過500億斤,居全國第一位。近三年的糧食增量佔全國糧食增量的近1/5,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貢獻。農村勞務產業發展勢頭迅猛,轉移農村勞動力45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4億元,分別增長12.2%和2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量中的一半以上來自勞務產業。
2007年壯大縣域經濟展望(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認真落實省委決定精神和各項配套政策,堅持走主導產業立縣、工業經濟強縣、招商引資興縣、民營經濟活縣的發展路子,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把市轄區納入縣域經濟體系,統籌推進。廣泛開展林區、油區、礦區、墾區與縣合作共建。特別要支持墾區加快發展,進一步發揮其在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突出搞好縣城和中心村鎮規劃和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今年縣域經濟總量佔全省的比重再提高2個百分點。
政協委員為壯大縣域經濟建言獻策
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員會: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壯大農村縣域經濟
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員會的委員首先分析了我省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產業化建設推進難度大。黑龍江省財政困難,農業產業化投資融資難,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難以發展。現有的企業規模小,檔次低,沒有真正的品牌。省內大環境不利於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員會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建議:建議省裡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學習吉林省、山東省經驗,把農業做為一個新的支柱產業來經營;拓寬投資渠道。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打通商業融資貸款這條渠道。增加財政投入力度,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加速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商品量,除了滿足內需外,爭取出口份額,提高農產品的商品收入。
委員建議,要建設法制化的黑龍江發展環境,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我省每個縣都有一二個以農產品深加工或農產品流通、服務為龍頭的大企業,縣域經濟狀況就能夠得到較大改觀。加大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議在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成效的地方,統一規劃新村建設。讓農戶集中建房,不僅節約土地,節約資金,醫療、衛生、教育等資源配置也可盡量合理。
委員們對於縣域食品經濟發展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委員們指出,我省要打造有特色的縣域食品經濟,要利用當地的一些特色原料。熱衷於大辦食品企業,勢必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要以市場為導向。在選擇發展食品工業時,要著眼於國內、國際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核心,纔不會白白浪費資金和人力。要把發展食品工業與建立工業集中區結合起來。要注意發揮當地的優勢,在食品工業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地方可以建立食品工業集中區,以利於專業化生產和形成區域特色。注意抓好原料基地建設。打破粗放經營為主的局面。
委員建議,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堅持走主導產業立縣、工業經濟強縣、招商引資興縣、民營經濟活縣的發展路子,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把市轄區納入縣域經濟體系,統籌推進。廣泛開展林區、油區、礦區、墾區與縣合作共建。特別要支持墾區加快發展,進一步發揮其在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突出搞好縣城和中心村鎮規劃和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今年縣域經濟總量佔全省的比重再提高2個百分點。
名詞解釋——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縣域經濟屬於區域經濟范疇,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具有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區域界線明確。縣域經濟有一個縣級政權作為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有一定的能動性。縣域經濟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縣域經濟以市場為導向,具有開放性,同時要接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縣域經濟活動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以及一、二、三產業各部門。縣域經濟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是縣域經濟的發展主題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