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區的技術優勢與農村資源優勢的結合,使黑龍江省農業生產前景更加廣闊。楊軍 張元力 吳岳福 攝(《黑龍江日報》資料片)
東北網2月6日電 題:互利合作共建和諧新農村寫在全省場縣共建試點啟動之際
高起點謀劃三農難題妙手解
農業稅全免以後,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出現了多年企盼難得局面——糧食產量連創歷史新高,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然而,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仍清晰可見:農業設施裝備落後、主要靠天吃飯的基本格局並沒有改變,農民就業門路不多、增收困難的基本局面並沒有改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
同樣的黑土地,黑龍江墾區呈現給人們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以不足全省1/5的耕地貢獻著全省1/3以上的商品糧,農場職工人均純收入超過7000元,比全省農民人均高出近一倍;其平均畝產與農村相比形成了1、2、3、4的巨大差異,即大豆畝產高出地方100斤,小麥高出200斤,玉米高出300斤,水稻高出400斤。
差距蘊涵潛力。破解『三農』問題,生產發展是關鍵,尤其是佔農民收入60%的糧食生產不容忽視。按現有播種面積,如糧食平均單產增100公斤,全省農村糧食總產就能提高115億公斤以上;按平均售價0.7元核算,能夠增加160億元純效益,相當於農民人均增收近900元!如是,提高農村糧食生產水平和糧食增收能力,擺上了日程。『農墾與地方合作,利不僅在農村,對農墾企業來說,同樣是發展機遇。』省農墾總局負責同志說,『表面看,場縣合作農村受益頗大,可在短時間內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種糧收益;但農村明顯的耕地優勢,對農墾企業來說,也是難得的實現低成本擴張的機會。目前農墾擁有的耕地只有3500多萬畝,而地方農村有1億多畝,場縣共建能實現以農墾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其更大的意義在於對傳統土地承包制的超越,在於對農業生產實現第二次飛躍的有益探索。』
遵市場規律場縣合作重創新
拆開『籬笆牆』的努力在黑龍江省,自上世紀80年代的『農墾示范』就已開始,但始終未見『碩果』。采訪中,身在其中的農墾人和地方人分析原因,都說到『時機不成熟。』那麼,今天的大手筆謀劃、全方位合作,時機成熟了嗎?
對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體制的壁壘已經打破。過去提『農墾示范』時,農墾系統還是計劃經濟,而地方農村經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體現的是民營的特色,兩種體制很難融合在一起。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益優先的選擇讓農墾與地方實現了目標與定位的統一;伴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配置資源的途徑逐步成熟。這一切,都構成了今天場縣合作共贏的新時代背景和先決條件。
以謀求效益為生命的農墾企業,最大優勢在於遵從市場規律。大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使其在原料生產環節就獲取了成本低廉的價格優勢;獨立運行於市場的一個個企業實體,得到了金融支持的有效身份證;加之對現代化機械和高科技手段的追求,終鑄成代表全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輝煌。相形之下,黑龍江省農村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的小農經濟,終難抵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挑戰。而期間形成的思維差距,更顯現出場縣合作對農村城鎮化、現代化的積極作用。
據了解,黑龍江省場縣合作共建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其內容從農業生產到社會發展,豐富而全面——利用墾區農機裝備精良、農機農藝配套的優勢,通過代耕、承租土地等方式,向農村推廣保護性耕作和模式化栽培技術,促進農村傳統耕作制度改革,加速農業標准化進程;發揮墾區龍頭企業價格和市場開發能力強的優勢,按照市場化運作、優勢互補和互動共贏的原則,通過整合品牌、資產重組、相互參股等方式,促進墾區與地方企業發展;運用合同契約、股份合作等方式,將墾區企業與農村原料基地聯結起來,帶動廣大農民進入市場;探索墾區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聯合建設、經營和管理機制,使墾區城鎮建設、社區建設和全省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所有這些合作,都需要創新思維纔能變成現實。因為是新生事物,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措施不能少,但關鍵要找准結合點,需求的結合點,並更多地借助市場之手去實現。』今年將全面啟動場縣合作共建試點的九三農墾分局黨委書記奚河濱,對未來的合作充滿信心。
大氣度發展扶強墾區贏先機
『支持墾區加快發展,是關系黑龍江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2006年末,全省158萬農墾人迎來了從未有過的幸福時刻——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聯合出臺了包含20條具體措施的《關於支持墾區加快發展的若乾意見》。
——把墾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全省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突出墾區特色;
——尊重墾區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和社會區域特點,由省人大、省政府對墾區全面授予行政管理權,比照市、縣、鄉級政府分別明確農墾總局、分局、農場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以穩定墾區社會,解決政出多門、交叉行政、重復執法問題,同時穩定墾區現行財務體制,爭取國家更大支持;
——對墾區上繳省財政的土地有償使用費,除用於省國土資源部門駐農墾管理機構必要的經費補助外,其餘部分全額專項用於墾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
——對墾區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糧食運輸給予重點保證,幫助墾區向國家爭取糧食出口經營權。
從整體發展到具體行業,涉及放權、財政、產業等多方面大力度支持的政策措施,昭示省委、省政府對墾區發展成績的認同,對墾區帶動地方的厚望。墾區人在隨後召開的總局黨委擴大會議上通過的報告證明了這一點——『推進場縣合作共建,我們要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紮紮實實地把場縣合作共建推向新階段。各分局、農場都要主動與所在市縣對接,將場縣合作共建向縱深推進。』
截至記者發稿,合作共建試點——農墾九三分局和嫩江縣已建立起工作責任制和考評激勵機制,試點七項任務已落實、落靠;共建考評目標已細化、實化,並納入到年度工作考核之中;全省合作共建也緊鑼密鼓地推進:由單項代耕向全程代耕推進,由小規模代耕向整村代耕推進,由代耕服務向土地承租經營推進……更讓人欣喜的是,墾區加快發展『三步走』規劃,也伴隨『四個基地』的建設和『三化進程』的推進,在積極落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