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通向現代農業的快車道 一號文件解讀(2)
2007-02-15 11:04:3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郭俊峰 翻拍

  

王俊平畫

  東北網2月15日電 通向現代農業的快車道 一號文件解讀(2)

  現代農業

  核心———科學化特征———商品化方向———集約化目標———產業化

  文件亮點一

  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制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深入落實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政策,通過貼息補助、投資參股和稅收等政策,支持各地依托優勢、新建、擴建農產品加工企業,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文件亮點二

  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推廣『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組織方式,完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名詞解釋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增加農產品供給與提高農民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由之路。主要是用工業思維規劃農業生產,從自給自足的生產中分離出來,形成農業生產經營的產業群組,通過建立『利益共沾、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有機聯結起來,組成獨立完整的經營體系或是經濟實體,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組織生產、加工、運銷,提高產出效益,實現產業昇級。

  產業化龍頭企業

  立足於原料生產基地,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產業,與多個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的企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硬性標准是,資產總額要在5000萬以上,年銷售收入在6000萬以上,利稅總額600萬以上,連續兩年以上有業績,銀行信用等級達到A級以上,帶動基地農戶要在5000戶以上。

  政策背景

  深加工——開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天地

  我省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和農畜產品主產區,優勢農產品包括玉米、大豆、牛奶、肉、林下等資源。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豐碩的農產品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了極好的基礎。

  但近年來,隨著糧食及畜產品產量的增加,農產品加工技術和水平呈現滯後現象,農產品相對過剩問題日益突出。我國人均奶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國內奶生產總量世界排名僅為第十二位,歐盟國家55.5%%的牛奶用於乾酪生產,美國為44.6%%,而我國目前用於乾酪生產的牛奶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近年來,省內建立了較多大型肉類加工業和屠宰業,但是加工的肉類產品品種單一,主要以熱鮮肉的形式通過集市貿易銷售,冷卻肉和冷鮮肉的比例不足。

  2003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提出,今後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實現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轉變,推進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加工制品優質化,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回顧與展望

  1500個『龍頭』齊舞

  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連續6年快速、健康發展。

  從2000年至今,我省圍繞著農產品加工項目,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各地呈現出龍頭數量多、加工規模擴大、產業鏈條延長、帶動基地能力增強、農民增收幅度大等良好勢頭。

  去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150億元,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500戶,完成銷售收入665億元,實現利稅6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4%、20.9%和16.9%。龍頭企業牽動種植業基地面積6000萬畝,帶動農戶185萬戶,戶均增收1500元,同比分別增長7.1%、8.8%和7.1%%。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450億元,實現利稅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6%和15.4%,帶動種植業基地面積5000萬畝,農戶135萬戶,戶均增收1800元,同比分別增長13.6%、12.5%和12.5%。

  不過,目前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龍頭企業加工規模相對較小;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後;基地專有品種生產能力不足。

  產業化經營發展規劃

  目標

  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300億元,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600戶,完成銷售收入740億,實現利稅72億元,牽動基地面積6800萬畝,帶動農戶200萬戶,戶均增收1650億元。

  措施

  1、繼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壯大龍頭,形成規模優勢,加快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創新等方式,開發出更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密切企業與基地的聯結關系,推動基地向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積極引導農民以產品、土地要素入股,逐步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完善契約聯結、服務聯結等基本形式,通過典型示范和政策引導,加快基地建設。

  3、進一步抓好『一村一品』的發展工作。結合我省實際,全面落實全國關於發展『一村一品』的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建立和完善我省發展『一村一品』聯席會議制度。

  4、繼續完善省級龍頭企業資金扶持管理辦法。落實已有的優惠政策,積極爭取財政部門和相關部門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對玉米、水稻、馬鈴薯、食用菌、肉乳等優勢產業和創建中國名牌的龍頭企業的扶持。

  專家解析

  產業化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在我國的傳統農業中,農民受自身條件的局限,不但資金、技術匱乏,也缺少現代經營意識和市場營銷素質,產品多以原字號形式售出,技術含量小,經濟附加值低,千家萬戶分散的生產格局與日益擴大的市場之間的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農民增收緩慢。

  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工業化生產的理念去經營農業生產,通過中介組織、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的引導帶動,有效解決農民在資金、技術以及市場信息等方面的難題。采用新的經營理念,科學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生產目標更加明確,與市場聯系得更加緊密,提高了農產品的產出效益,實現收入穩定而快速的增長。而龍頭企業也通過與基地農戶的緊密合作,獲得了穩定可靠的生產原料來源,在為農產品的加工增值過程中實現自身不斷發展壯大,從而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帶動農民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國家出臺政策激勵扶持產業化

  近年來,各級政府為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經濟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重點包括:通過貼息補助、投資參股和稅收等政策,支持各地依托資源優勢、新建、擴建農產品加工企業,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和設備改造,增加市場競爭力。

  資金和運力,一直是困擾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兩大難題。各級政府與金融信貸部門溝通協調,在收購資金方面給予優先考慮,鐵路部門將其列為『重點保障單位』。對國家級龍頭企業,免除農產品粗加工所得稅。

  從2000年開始,我省每年從財政預算中留出一部分錢作為扶持龍頭企業的專項資金,用於產業化發展中的基地建設、專利補貼、貸款貼息、技術改造等。2004年、2005年投入8000萬元,2006年投入7000萬元。今年,這筆專項資金將有所增加。

  從『公司+農戶』到『公司+中介組織+農戶』

  『公司+農戶』,是早期農業產業化普遍采用的合作模式。農民直接與龍頭對接,存在很多弊病:一是運營成本高,企業與千家萬戶聯系,難度大,效率低;二是合作缺乏穩定性,龍頭與農戶是利益的雙方,原則上應是利益均沾,而在現實操作中(如訂單農業)經常發生一些磨擦,不論是對農戶還是企業來說,解決這種紛爭都勞神傷財。時間久了,就影響了雙方積極性,甚至導致合作流產。

  相比之下,『公司+中介+農戶』的經營模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中利益聯結機制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介組織的聚合和橋梁作用,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更加密切了企業與基地農戶的依存關系。農民有自己的代言者,企業也找到了更利於溝通的渠道,在合作中雙方的權益有了更好的保障,效率也大為提昇,因此這種經營模式正在為廣大企業和農戶所認可。

  觀點

  走出『有名無實』的困境

  □本報評論員

  在某次研討會上,一位經濟學家對當前一些企業一哄而上爭名牌的做法不以為然:名牌不是靈丹妙藥,即使評上了,如果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也有名無實。

  從數量上來說,我省農產品深加工方面的全國知名品牌、馳名商標數量還真不少,甚至位於排行榜的前列,但由品牌帶來的實際收益情況卻不容樂觀,『有名』而『無實』現象十分突出。

  作一個比較,同為中國馳名商標,蒙牛集團在乳品加工領域雖起步較晚,卻在幾年間實現了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的奇跡,成為了中國乳業的排頭兵,而我省一家老企業卻僅有幾千萬元,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形成這麼大的反差,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或是經營者小富即安,守著金字招牌不思進取,形不成規模;或是政府扶持不力,企業在發展壯大中遇到了資金技術的瓶頸。無論屬於哪種情況,都表明:我們追逐名牌的熱情有餘,開發利用的力度不夠,以至於浪費了寶貴的資源,錯過了最好的擴大時機。

  因此,名牌不在多,而在於精。一家大慶『金鑼』,就讓幾十萬戶農民養豬不愁賣,一個肇東華潤,能拉動周邊玉米收購價上漲好幾分。這些名牌企業如行業的一面旗幟,以其強大影響力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帶動產業提檔昇級,這是真正高昂的龍頭;反之,品牌眾多,貌似繁榮,卻互相傾軋,惡性競爭,就會影響整個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可見,做大做強名牌方是當務之急。各地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把更多財力和精力投放在現有品牌的深度開發上,而不是名牌的再造上。要以名牌為依托,引導小企業、小品牌向大企業、大品牌靠攏,壯大龍頭,形成群體規模,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拉動一方經濟的快速增長。實至,則名歸。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