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片由八一農大提供
東北網2月28日電 『墾鑒稻10號:七星農場,畝產715.9公斤;查哈陽農場,畝產823公斤……』這是2006年,國家北方超級稻專家組對八一農墾大學水稻研究中心墾鑒稻10號的抽檢結果。按照國家標准,北方地區超級稻畝產要求是650公斤,墾鑒稻10號完全達標。然而喜訊傳來時,墾鑒稻10號的培育者李金峰卻沒看到這個數字。
2006年8月18日,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八一農大教授李金峰從查哈陽農場實驗基地返回大慶的途中,不幸遇車禍身亡,年僅45歲。
從1996年起,李金峰在北方水稻栽培、水稻育種方面取得科研成果20多項,為北方水稻的品種培育、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10多年來,他獲得了多項榮譽:省墾區科技管理系統先進工作者、省勞動模范、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先進工作者……
李金峰,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博士生導師、黑龍江農墾總局級水稻學科帶頭人、國家綠色食品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863專家庫成員並任黑龍江省作物學會理事、黑龍江農墾總局水稻學科帶頭人……
農民叫他『老李頭』
『老李頭』,記者很難把這個稱呼跟45歲的李金峰聯系在一起,但在記者采訪中,農民確實是這麼稱呼他的。
談起『老李頭』,林甸縣東興鄉農民丁榮有說不完的話:『2005年春天,我家准備種稻子。鄉乾部說八一農大有懂行的,我冒蒙找到李金峰。』丁榮說,他當時心裡是七上八下的,自己是農民,人要是不理咱咋辦?可令丁榮沒想到的是,見面後,李金峰卻說『我應該去找你們的!』從此,農民丁榮與教授李金峰成了朋友。
2006年,李金峰和丁榮等村民合搞了一塊試驗田,李金峰去東興的次數就更多了,丁榮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6月份,李金峰曾在他家住了7天,每天早上3點多鍾就起床穿個靴子去地裡看苗情。不修邊幅、沒有架子、吃住都和農民在一起的李金峰,很快融入了農民之中,農民改口稱呼其為『老李頭』,李金峰也欣然接受。
2006年,丁榮的稻子獲得了豐收,他和村民合種的100畝墾鑒稻10號平均畝產達到了680公斤,出米率達到了80%,相對於其他品種,畝產增加近120元收入。
說起『老李頭』,林甸縣的很多稻民都有話說,在記者采訪完丁榮回林甸路過長發村時,記者在村頭遇到稻民路世兵,路世兵說:『李金峰,就是那個講課講了4個小時的老師!講課那天,小學教室裡面人滿滿的,不少人站在門口聽,李老師從上午十點講到下午兩點,中間沒休息也沒吃飯,說的都是我們能聽懂的,還帶來稻子生病蟲害的照片,我們一看就明白』。聽到記者與路世兵聊李老師,幾個路過的農民停下了,劉學友說:『去年7月末,稻子已經快收了,可葉子上都長了斑,農民們慌了,要是稻瘟病就得絕產,噴了好幾茬藥後,病情越來越重。最後鄉裡把李老師找來了,李老師到稻田後,把鞋一脫,褲腳一挽,就下地了,接連走了幾塊地後,拿著稻子給我們講這個病不是稻瘟病,是褐斑病,然後告訴農民怎樣用藥。臨走時,李老師埋怨我們找他找晚了,讓以後有事直接打電話!』農民越圍越多……
他是農民的『李稻長』
金日龍是大慶王家圍子的一名稻民,他管李金峰叫李稻長,『「稻」是水稻的稻。為什麼叫「稻長」,稻子種得好,產量高啊!』金日龍說,最初管李金峰叫稻長的是一名插秧的婦女,那婦女說插了20年秧,李老師育的苗最壯,李老師是稻長啊!於是在王家圍子一帶,稻民們稱呼李老師為稻長。
金日龍給記者算了筆賬,由於大慶是鹽鹼地,按以往方法,畝產最多也就500公斤左右,出米率能達到6成,而2006年,他按照李金峰教他的方法種的墾鑒稻10號,畝產達到了600公斤,出米率達到了7成多,平均每畝就能多出120公斤米,按照大米每公斤3元計算,一畝就能多出360元錢,而他種了150畝稻子,如果都按照李老師的方法種墾鑒稻10號,150畝就能多收入5萬多塊錢,去掉種植過程中增加的成本,150畝稻子收入能增收4萬塊錢,金日龍說,他明年150畝全按照李稻長生前教的方法種墾鑒稻10號。
學生都有老師家的鑰匙
『我們每個學生都有李老師家的鑰匙,我們隨時可以去李老師家吃飯,李老師和鄭老師(鄭桂萍,李金峰愛人,同為八一農墾大學水稻研究中心教授)在家,他們就給我們做,他們不在家我們自己做,李老師家吃的東西在哪,我們都知道!』李金峰的學生、沈陽農業大學在讀博士李紅宇這樣談同學們和李老師的關系。
在對學生上,老師夫妻是無私的。李紅宇說,農業的科研經費有限,一般情況下,導師做項目時不帶學生,而李金峰的學生從念研究生一年級開始就跟著李老師到處跑,暑假,李金峰還會組織學生們到北京學習。老師說,只有這樣,學生纔能學好。
聊了一個多小時,已經在讀博士的李紅宇沒有忍住,留下了眼淚。李紅宇說:『我現在特別能體會大愛無聲的含義,2006年7月我做畢業論文時,正是李老師最忙的時候,在要求鄭老師幫忙指導後,李老師還是不放心,每次回大慶都會給我指導。知道我抽煙,李老師在我寫論文最緊張的時候,給我買煙。在臨近交論文的前兩天,李老師上午在哈爾濱開會,下午要去墾區,中間在哈爾濱停留兩個小時,他讓我去哈爾濱看論文,李老師負責往返路費。』
『攀比』夫妻組成五好家庭
李老師和妻子鄭桂萍都是八一農大水稻研究中心的教授。李金峰從品種的角度研究水稻,比較宏觀,而鄭桂萍老師從病理的角度搞科研,很微觀。
李金峰的學生、水稻研究中心教授錢永德告訴記者,雖然研究方向相同,但思考問題角度不一樣,兩人常爭執,相互不服對方。探討,爭論,慪氣查資料,繼續爭論,直到一方服了為止。當記者問他倆誰贏的多時,錢永德說:『互有勝負。』
『在個人生活上,兩人也經常互相「攀比」。』李紅宇說:『李老師和鄭老師一般都是在書房工作,偶爾有一方看電視了,對方也非要看,爭執結局通常是兩個人都回到書房。』李金峰夫婦的同事、好友、八一農大的博士生導師左豫虎證明說:『二十年來,他倆一直這樣!』
就是這個經常爭執、『攀比』的家庭,出了兩個著名的水稻專家。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惟一的女兒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他們家也獲得了黑龍江農墾總局『五好家庭』的稱號。
李金峰離去,認識他的人無不惋惜。追悼會上,親人,學校的領導、同事、退休多年的老專家,墾區和大慶郊縣的領導、農民,他的同學,他的學生都去給他送行。錢永德、岳學峰、李紅宇、陳書強、田廷偉、高中超等6名李金峰帶過的學生,一起為老師扶靈,送他最後一程。
新聞背景
墾鑒稻10號有望成我省主要稻種
記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我省絕大部分水稻種植區屬於二、三級積溫帶。從1990年左右開始,我省廣泛種植空域131等品種,但由於長期、大面積種植同一品種,我省水稻的抗病性越來越差,產量也始終徘徊在畝產420公斤左右,水稻出米率約61%。在這種情況下,我省急需可以替代原有稻種的品種,而據北方超級稻專家組驗收,李金峰研發的墾鑒稻10號經過多年的小面積試種優化,畝產潛力達到800公斤左右,出米率能達到80%以上,同時具有抗病性強、口感好的特征。
記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墾區將大面積推廣種植墾鑒稻10號,其它地區也在有計劃地推廣墾鑒稻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