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農技難推廣信息不暢貸款艱難 代表關注農業『小三難』
2007-03-15 09:11:3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偉 賈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15日電 如何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我省代表們熱議的話題。而現在農村普遍存在的農技推廣難、農民信息不暢、農民貸款難問題,則被代表們稱為『三農』的『小三難』。

  譚志鵑代表:織補好農技推廣網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農業技術推廣。而稅費改革後,農技推廣網絡卻出現了嚴重問題,鄉鎮和村的農技推廣網絡已經斷層,農技推廣神經末梢出現麻痺。』全國人大代表、訥河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譚志鵑呼吁盡快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鼓勵農業科技進村入戶。

  譚志鵑代表無奈地說,農技推廣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專業人員不足,專業人員對口的少。比如蘭西榆林鎮農技推廣站人員編制11人,沒有一個專業對口。一些學計算機、中文專業的人,怎麼能下田間去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呢。還有就是專業對口人員沒條件培訓,『一本書乾到底』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需要;而有專業有能力的人,卻沒有工作條件,現在鄉鎮的『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多頭合一,農林水畜等都合屬辦公,而縣級部門又都各自獨立,造成了誰都管,誰都不管的局面,科技人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還有由於鄉鎮財政緊張,用於農技推廣工作經費極少,有的還沒有經費,導致最基本的試驗示范經費、下鄉用車費用都沒有,總不能讓科技人員掏腰包下鄉吧。

  針對這些情況,譚志鵑代表建議,各級政府應該首先確定農技推廣工作的公益性職能,把住專業對口關,確保鄉鎮農業站專業技術人員所佔比例不低於80%;農技、水利畜牧林業等各專業應該分開管理,比如,農業技術推廣站應垂直由縣(市)級農委或農技推廣中心管理;應該恢復和完善村級技術員隊伍,激活農技推廣網絡的神經末梢。現在政府每年都投入一定資金用來進行陽光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科技入戶工程、農民培訓等,而承擔著這些培訓職能的農業科技人員卻沒有條件去參加培訓,國家和各級政府應拿出一部分資金給農技推廣人員『充電』,解決只培訓『學生』而不培訓『老師』的問題。

  周有財代表:讓農民耳目通暢

  『新農村建設,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切實加強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解決好面向「三農」的信息獲取、處理、傳輸和利用問題,讓農民真正了解家門外的世界。』澳利達醫藥集團董事長周有財直言要推進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

  周有財代表認為,目前雖然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但總體上仍缺乏專業化、系統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各地現有的農業信息網絡上信息比較缺乏、更新速度慢,各地的農業概括和特色農業的相關數據不足,而且存在原始數據多、分析預測少的現象。信息服務還停留在傳統信息服務業層次,絕大多數以手工或印刷文本形式提供服務,在網絡上發布的信息也僅局限於部分農產品市場信息,缺乏對主要農產品的產、銷、存動態進行監測、分析並為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提供指引。

  周有財代表認為,面向『三農』的服務信息范圍較廣,除政治方面信息,還可以包括經濟發展信息,如各類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信息,以及農民工供求信息;科學技術信息,特別是關系到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科技信息;社會文化信息,如歷史人文、風土人情、資源物產、鄉情動態等。

  周有財代表認為,建立信息系統,農村本地化信息服務中涉及的公益性事務和公共服務應該由政府來承擔,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另外,大力開展市場化運作,圍繞農村信息的本地化服務工作,兼顧企業經營利益,探索合適的盈利模式,逐步培育市場,形成良性循環,使企業為農民提供用得起、喜歡用、用得好的本地信息服務,真正解決農民的實際需求。

  高翔代表: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

  對於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來說,在家門附近就可以找到銀行。可是,對於農民來說,銀行對他們是很陌生的,存點錢經常要跑到鎮裡,甚至縣裡;而從銀行獲得貸款,就更是陌生和遙遠的事情了。

  高翔代表在調研時了解,現在許多市(縣)農村金融基本上是農村信用社一家在獨橕門戶,盡管近些年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經營實力有限,還難以獨立擔當支橕『三農』重任。在綏化,目前農業銀行在農村基本上撤出,全市設在160個鄉鎮的支行經營服務網點只有9家。

  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在很多方面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高翔代表說,現在民間借貸發展迅速,說明正規金融機構服務不到位。比如,貸款條件苛刻,貸款額度、期限與農民生產消費實際脫節;農村金融業務種類較少。

  高翔代表認為,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應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和服務『三農』能力;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新設村鎮銀行,建立包括農村、農業、農民等與之相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