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1日電 『官不在大小,看你能不能為百姓真真正正做事。』這句朴實的話語是依蘭縣道臺橋鎮永豐村婦代會主任蔣曉萍『做官』的原則,她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標和定位,以實際行動回報著全村728名婦女的重托。
離開『麻壇』,登上舞臺
今年三八婦女節,永豐村婦代會舉辦了文藝聯歡及表彰大會,自發而來的群眾擠滿了會場,經過精心排練的歌舞、二人轉、快板書等展現了永豐村的新貌,文藝演出進行了全程錄像,婦代會出資刻成光盤發給每一位參加演出的群眾,讓老百姓們也有機會在熒屏上看到自己的身影。
每逢農閑時節,婦女聚在一起打麻將、嘮閑嗑是一般農村的常見現象,在永豐村這些現象卻沒有立足之地,因為此時正是永豐村婦女排練文藝節目的『旺季』。蔣曉萍組織婦代會委員和部分婦女代表成立了永豐村婦女秧歌隊、婦女『小劇團』,夏季傍晚走出家門扭起歡快的東北大秧歌,農活不忙時,小劇團的成員就湊到一起編排文藝節目,漸漸的,不僅村裡的婦女群眾都來參加,就連男人們也熱情加入,男女老少都以能在永豐村的舞臺上表演節目為榮。
在永豐村第一屆農民運動會上,婦代會包下了彩旗隊、鼓樂隊、文藝演出隊等重要任務,精神振奮,服裝整齊,表演精彩,成為運動會上最亮麗的風景。春節前,蔣曉萍還帶領婦女們排練參演了春節聯歡會,縣婦聯為村婦代會配備了電視機、VCD,村委會在新建的村委辦公樓內特別設立了婦女活動室,這裡的文化活動又上新臺階。
勤工創收,挺起腰杆
經濟收入的多少是衡量婦女在家庭、社會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蔣曉萍為了讓村裡婦女姐妹們腰杆挺起來,2002年開始從事特色養殖。在她的帶動下,永豐村婦女發展特色養殖已經初具規模。獺兔養殖大戶、大白鵝養殖大戶、奶牛養殖大戶等年收入都在2~5萬元左右。去年蔣曉萍又把目光投放到農村居民自家的『小園』上,把自家產的蔬菜簡單加工,生產『農家綠色無污染乾菜』。在蔣曉萍的宣傳和協調下,由村裡統一印制了包裝袋,婦女將供應自家食用以外的蔬菜進行晾曬,並由婦代會進行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僅此一項平均每戶增收200元左右,全村婦女累計增收近八萬元。
蔣曉萍抓住一切機會為婦女姐妹們創造打工的機會。村裡招商引資來的養牛場不定期的需要一些工人,只要是婦女能夠勝任的工作,蔣曉萍都會出面與養牛場的負責人協商,由婦代會選派合適的婦女去完成,並保證質量。久而久之,村婦代會與養牛場建立了長期的用工聯系。村裡『百畝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中,所有勞務盡可能由本村婦女完成,並由婦代會記錄,從年底『示范園區』的收入中按每人每天30元的標准支付勞務報酬。據統計,2006年永豐村通過婦代會聯系零工的婦女,人均增收1800元,最高增收4000多元。
虛功實練,打造品牌
村婦代會乾點事,困難重重,但蔣曉萍乾起這個工作卻有滋有味。村裡要建『百畝科技示范園區』,她多次與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進行溝通協調,最終得到村裡的支持,由村裡出地全力支持婦代會打造『婦』字號,耕種、管理和效益分配全部由婦代會自己做主、獨立完成。
為了使『示范園區』有限的土地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蔣曉萍帶領婦女在園區中進行了玉米品種對比、化肥農藥作用對比等多項科技試驗,為全村大田種植摸索經驗、提供示范,她們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投入到了示范園區的耕種管理中,並吸引了更多的婦女參與進來,以園區為基地進行農業科技知識的培訓。永豐村『婦』字號『百畝科技示范園區』喜獲豐收,粗略計算,園區去年純收入在八千元左右。
經過一年的建設,永豐村『婦』字號『百畝科技示范園區』已經成為了村婦代會的創收基地,縣婦女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培訓基地。
去年,永豐村相繼被市婦聯授予『哈爾濱市巾幗示范村』、『哈爾濱市巾幗文明示范村』光榮稱號,蔣曉萍被選舉為出席哈爾濱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