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3日電 隨著城市化進程,大批農民工湧入城市。隨之而來的是這個群體如何對他們的子女進行家庭教育、怎樣處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問題。今年1月15日,在哈爾濱市潔淨小學,百餘名進城務工農民參加了農民工子女家長學校開班第一堂課———『同一藍天下共譜成長篇』。這是我省開辦的首家農民工家長學校。專家們稱之為新的『教育運動』。
農民工家長和他們的孩子
哈市潔淨小學坐落在南崗區,外來務工家庭較多。校長韓金玲對本校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進行調查,發現農民工子女佔全校學生數的36%;其中一些家長在追求經濟收入的同時,往往以犧牲子女家庭教育為代價,把子女放在老人身邊,甚至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
家庭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生存在社會底層的這些農民工們沒受過這些教育,那麼他們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帶著疑問,記者走進南崗區學府三道街白家堡,這裡居住著近百戶農民工,人們稱之為『城中村』。
這個群體中有從事批發零售業、餐飲的個體小老板、有擺地攤賣菜、擦皮鞋、拉三輪、看大門、收破爛的自謀職業者。雖然行業不同,但他們廉價的住房和骯髒的居住環境卻有相同之處,子女根本談不上什麼學習環境。在這條街上,兩個年齡約八九歲的孩子在你追我趕。記者走上前,問:『休息時,父母陪你們玩嗎?』其中一個叫張亮的孩子說:『我最怕放假,爸爸媽媽是清潔工,他們整天早出晚歸,把鑰匙掛在我脖子上就不管了。』記者又問,『平時父母怎麼教育你?』『他們告訴我要好好學習,將來賺大錢!』小張亮質朴地回答。
在一個水果攤邊,記者看到一個大約十來歲的小女孩上秤收錢的動作相當熟練。見記者誇孩子能乾,女孩母親說:『一個人有時候乾不過來,讓孩子幫我,省得花錢僱人,還可以讓孩子鍛煉一下。』記者問起孩子的家庭教育,這位母親回答:『我這不就是教育孩子嘛,再說教育孩子的事歸學校管啊,要不送她上學乾什麼!』
韓校長說,外出打工人員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實施家庭教育時家長多以簡單說教為主;因勢利導型家長僅佔13%%;放任自流、簡單粗暴型、溺愛型等共佔22%。單調的教育方法無法激發孩子的認同感,很難收到效果。
家長們也有『無奈』
每到放寒暑假的時候,學校就出現強烈的反差:城裡孩子紛紛進入少年宮或社會辦的各種興趣班學習繪畫、書法,假期生活豐富而有意義,而農民工子女卻成了被遺忘的群體,他們或無所事事,或四處游蕩。
肇源縣進城農民工蔣某告訴記者:『白天忙著務工,晚上累了就休息,根本沒時間送小孩學這學那,更談不上陪孩子學東西。』務工人員唐先生說:『進城農民工不容易,每個月辛辛苦苦乾下來,好的掙一千多,但房租、生活、醫療、小孩入學等等費用開支不小,如果還要負擔假期小孩的培訓費用,的確是承受不起。』
家庭教育專家李曉凡說,城裡家長圍著孩子轉,而農民工的孩子卻盼著和家長說上幾句話。農民工來城市謀生,生活艱辛是城市人難以體會的。其實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兒女成纔,但是卻錯誤地認為孩子有書讀,有人管了,就可以安心地賺錢了。
記者從近10名農民工家長那裡了解到,由於父母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往往重智輕德。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上學的目的就是學好算術、會找錢、不算錯賬,有些甚至把學校當成幼兒園,只要不出事不惹事就行。
較低的期望值導致家長放松甚至放棄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李曉凡認為,農民工家長應主動和老師聯系,詢問孩子的情況。子女放學回家後,家長應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和孩子一同分享學習中的苦辣酸甜。
讓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雖然我沒文化,但現在咱是農民工家長學校的成員啦,往後咱們跟專家學習咋教育兒子……』學生家長肖霞激動地說。她向記者講訴了自己教育的失敗。上三年級的兒子一度迷戀網絡游戲,經常逃學去網吧玩,肖霞天天去網吧挨家挨戶找兒子,每次找到兒子都是以打罵的方式警告兒子,但這種方法並沒有制約兒子,反而讓孩子起了逆反心理,上網吧的次數越來越多,有時徹夜不歸。
像肖霞一樣的家長還有很多,許多農民工家長不懂教育子女。從采訪中了解到,幾乎百分之百的家長都打孩子,有的家長酗酒,有的雖然關心子女,但方法不對。
韓校長說,農民工家長學校開班的第一堂課得到了農民工家長的熱烈歡迎,他們和教育專家當場進行互動,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農民工家長學校以『菜單式』授課方式為家長開設家庭教育講座,有針對性地對家長們進行指導。另外,還開展生態體驗式培訓,開放教學課堂,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給家長和孩子一個共同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