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哈爾濱市農民收入增幅首超市民
2007-03-28 10:04:20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8日電 2006年,哈爾濱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05元,比上年增長9.9%。近三年來,哈市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14.53%,比哈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2.1個百分點,比全省及全國分別高出2.03和8.2個百分點。目前哈市城鄉居民收入呈同步增長態勢,為歷史上最好時期。

  政策減負

  政策是催化劑市場是驅動力

  2004年,中央率先在黑、吉兩省實行以『一免兩補』為核心的農村稅費改革,免除了我國實行2000多年的農業稅,同時向農民發放糧食補貼和良種補貼。

  據市農委統計,2005年,哈市農民獲得補貼總額4.1億元,人均81元、畝均17.5元。2006年,補貼總額增加到6.46億元,新增了生產資料補貼,人均127元,畝均25.7元,同比分別增長57%和46%。同時,免除農業稅費等共計9.62億元,農民人均負擔從2003年的214.2元降到2006年的19.2元。

  政策是催化劑。『一免一減三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自2004年起,哈市糧食生產連續3年破紀錄,2006年糧食產量達到98.7億公斤,用佔全國1.6%的耕地面積完成了全國2%的糧食產量。

  市場是驅動力。糧食綜合價格連續3年上漲,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哈市糧食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三大品種的價格,每公斤分別比上年增長0.1元、0.2元和0.5元,糧食收入人均比上年增加162.3元。糧食收入佔去年哈市農民人均收入的58%,成為農民增收的穩壓器。

  務工創收

  別土地進城市走一戶富兩家

  富裕農民,就要減少農民。這既是現實的選擇,也是政府助推的結果。

  去年,哈市共有117.2萬農民脫離土地進城務工,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8%,其中19.2萬人走出省外。這些進城農民不再只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其工種已擴展至60餘個,其中有6.9萬人成為行業管理人員,15.9萬人從事技術性工作。勞務收入達58.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144元,比上年增收252.61元。勞務輸出成為農民收入中僅次於糧食生產的『第二產業』。

  哈市農民勞務輸出快速發展,得益於政府的全力助推。經過『陽光工程』的培訓,哈市農民工已由單純體力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轉變。去年哈市農民工從事管理與技術性工作的有22.8萬人,佔農民工總數的20%。全市有組織轉移農村勞動力38萬人,佔轉移總量的33%。

  去年,哈市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立了45個勞務用工基地,並與浙江、江蘇等省的數十家中介組織和用工單位對接洽談,進一步拓展了勞務輸出空間。據統計,去年,哈市農民省外國內輸出人數達19.2萬人,佔轉移總數的16%。其中國外輸出為4.9萬人。

  大量農民外出務工,促使耕地實現有序流動,哈市有近百萬畝耕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種糧的規模效益日益顯現,形成了『走一戶富兩戶』連鎖反應。

  主輔換位

  產業化聯手農戶牧業成『鐵杆莊稼』

  2004年,哈市畜牧業生產總值首次超過種植業,在全省率先實現畜牧業與種植業的『主輔換位』。牧業由輔到主,是哈市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轉折,使農民收入結構得到極大改善。

  截至2006年末,哈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016個,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14.68億元,實現利稅40.16億元,比上年增長21.2%。湧現出雙城雀巢、賓西牛業等省、市級龍頭企業68家。在這些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去年全市牧業生產人均收入400元,比上年增加近90元。

  據統計,哈市68家省、市級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基地681.68萬畝,佔產業化基地面積的50.27%。全市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80.2萬戶,比上年增加23萬戶,佔農戶總數的66.8%。五常、雙城等市(縣)成為糧食生產基地;雙城、尚志等市(縣)成為奶牛生產基地,奶牛存欄達37萬多頭,年產奶量達90多萬噸;巴彥、呼蘭等地成為生豬生產基地,年出欄生豬420多萬頭;雙城、呼蘭等地成為禽蛋生產基地,年提供家禽8000多萬只、蛋30多萬噸;巴彥、尚志成為肉鵝生產基地,年提供肉鵝400多萬只;五常、尚志成為食用菌生產基地,年生產食用菌5.5億多袋。

  2006年,哈市肉、蛋、奶總產量分別實現74萬噸、31萬噸、117萬噸,其中肉、奶總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5%和11%。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