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王福堂:在粟海潮頭閃光
2007-04-04 09:14:36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4日電 題:他在粟海潮頭閃光

  在祖國北疆的小興安嶺南麓,哈黑鐵路與202國道交匯處有一個重鎮——龍鎮。這裡資源豐富,人傑地靈,層層疊疊的綠野,猶如一望無際麥海中的小舟一樣,星星點點,幾十輛拖拉機在一望無垠的田地裡作業,也宛如一艘艘拖輪從遠海駛來,這裡就是過去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倉』。

  在這粟海無垠之中,矗立著一個現代化糧食企業,放眼望去,世界銀行投資的立筒倉、淺圓倉,中儲項目的磚圓倉、拱型倉與高聳的工作塔、發放塔遙相呼應;整潔寬敞的白色路面、筆直的甬道、滿院花草綠地散發出的幽香,令人仿佛置身於充滿詩情畫意的南國春城之中,這裡就是黑龍江省文明單位標兵——龍鎮糧庫。它的『當家人』,就是遠近聞名的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王福堂。

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王福堂

  王福堂是一個典型的東北大漢,近一米八的身高、一百八十斤的體重、一雙充滿智慧的雙眸、黑裡透紅的臉龐,風風火火、務實果敢的性格,充滿熱情,為事業默默奉獻、勇於探索更是他與生俱來的品格。龍鎮糧庫的每一次變化,都記錄著他一名優秀共產黨員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續寫輝煌的足跡……

  他是一個勤奮務實的人

  1998年是糧食企業改革最關鍵的一年,王福堂調到這個國儲大庫當主任。當時全庫糧食存儲均以傳統、簡易的儲糧倉進行存儲,跑漏、炸倉現象十分嚴重,倉儲量也十分有限,已經滿足不了儲糧大庫現代化儲糧的需要,更談不上企業的發展壯大,而當時又有1萬多噸糧食急需進倉。他白天跑貸款,晚上和星期天就深入到群眾中去,征求對糧庫建設的意見和要求,一連幾個星期不回家。經過多方論證,各方面統一了思想,動員職工集資建倉。他自己首先帶頭集資1萬元,職工們紛紛響應,不到10天就集資180萬元,一個轟轟烈烈建倉興企活動開始了。施工勞動兩班倒,每人每天工作12小時,王福堂卻很少離開工地。一天上午,施工隊要螺絲,王福堂隨即去了倉庫,20多分鍾也沒回來,在圓倉上乾活的保管員下來跑到倉庫一看,他竟拿著螺絲趴到出庫臺上睡著了,同行們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大家算了一下,他已經48個小時沒離開工地了。

  經過全庫職工的共同努力,新建拱型倉四座,增加倉容2萬噸,年節約支出30萬元,緩解了儲糧緊張的問題。但王福堂並沒有停止不前,他覺得這只是小打小鬧,要想有更大的發展,非建成現代化的大型倉儲企業不可。通過積極爭取和多方面做工作,當年爭取到『世行』貸款3200萬元,修建了淺圓倉三座、立筒倉四座、工作塔及發放塔各一座以及其它附屬設施,進一步擴大了倉儲量,極大地改善了儲運條件。

  為了能把糧庫建成一流的糧食倉儲企業,他又開始了艱難的奔波,省計委又一次被他以及他所帶領的同志們的工作精神所感動,對糧庫進行了全面的考察。來考察的專家感慨地說:『投資建中儲庫項目,有錢花在這裡我們放心。這項投資1400萬元的項目,目前已竣工,現代化的標准倉儲能力已達到10萬噸,成為我省北部一流的倉儲企業。

  他是一個想事乾事的人

  王福堂心裡明白,隨著糧改的不斷深入和資金封閉管理的不斷規范,在糧食市場處於徘徊低迷的不利形勢下,僅僅依靠補貼,企業是不能發展壯大的。如何培植企業的財源,成為擺在他和領導班子面前的又一重大課題。經過多方論證,他決定在遠離糧庫150公裡的通北一個部隊農場的廢棄地開荒建農場。

  1999年深秋,王福堂與糧庫30多名乾部、職工坐著『東方紅』拖拉機,載著棉帳篷、糧食和炊具向墾荒點進發。天上下著雨夾雪,地上結著薄冰。卡車突然陷進泥水中,車失去控制滑入澇窪坑。情況十分危險,大伙一齊跳下車,帳篷、炊具、糧食全部進了溝。王福堂帶領這30多個人,倒運翻在水裡的物品。個個全身都濕透了,無情的寒風不停的吼叫著。幸好,附近部隊聞訊趕來救援,纔把翻進水裡的東西全部拉上來。部隊首長看著滿身是泥的王福堂與職工們,感動了,當場決定義務出動兩臺拖拉機及全部農具幫助糧庫開荒。

  王福堂帶領職工走辦場創收的路,猶如腳下這條坎坷泥濘的路,充滿著艱辛和困苦,他們沒有愁苦和嘆息。他深信,只要挺直脊梁勇敢走過去,前面一定是一條讓企業騰飛的金光大道。就這樣,他們住帳篷喝溝水,一天三頓煮面條,穿靴子套氈襪……艱苦條件沒有嚇倒他,一天24小時連軸轉,拖拉機手累到了,王福堂就當駕駛員,職工衣服濕了他就幫著烤,終於在上凍前開出耕地3000多畝,開春播上了種子,當年就產糧食20多萬公斤,收入21萬元。在糧食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他又帶領職工開墾出500多畝的水田,建魚池8000多平方米,栽果樹1000多棵,建起了小規模的家禽和畜牧養殖場,固定資產30多萬元,現已成為農業生產、漁塘、養殖場、釀酒於一體的綜合創收基地,三年創收60萬元。

  2002年,龍鎮糧庫沒有得到國家糧食儲備任務,這意味著沒有新的糧食補貼給龍鎮糧庫,企業生存與發展,職工工資發放等諸多困難一應而來,王福堂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走『走出去,引進來,強強聯合』的興企之路,主動與外埠糧貿公司掛靠,共為其代購、代儲糧食33000餘噸,創收120萬元,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2003年,王福堂積極向省中儲糧分公司及齊市監管處爭取國家儲備糧代儲指標2萬噸,每年取得補貼80萬元。同年12月,他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發展建設糧食批發市場的有利契機,爭取到在龍鎮糧庫建立『糧食批發交易市場』項目,2004年1月與哈鐵分局簽訂合作協議並正式掛牌運行,目前已發運糧食900車,創利潤45萬元,實現稅收37.4萬元。為了爭創更好的經濟效益,王福堂本著『在生存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壯大』的發展方向,更新經營理念,拓寬經營范圍,准備以租用專用線、增建專用線、擴建站臺的方式,爭取與哈鐵分局再度協手合作建立『物流中心』,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創造更高的經濟成果。

  看到自己和職工們用心血與汗水換來的成果,看到企業一天天地強大起來,王福堂由衷地笑了。光榮稱號、神聖職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當他體現在行動上時,共產黨員就從平凡走向偉大。

  他是一個勇於改革的人

  在企業改革的過程中,王福堂非常注重科學管理,對職工的貢獻和勞動表現獎優罰劣,制定一套不同標准的評估細則。按龍鎮糧庫的職工們說,他們就是『貼頭皮』的責任目標,實行民主、公開、平等的考核。有個領導子女因『評估積分』過低被解僱,不知有多少人找過王福堂,但都被他婉言回絕了。他真情實意地對這個下崗職工說:『我可以幫助你籌辦一個小店,或一節櫃臺自己經營,但按章評估的結果我不能推翻』。生產費用一律落到班組,成本倒計,政務、財務、業務一律公開,使每個職工都會精打細算,年均揀回小線300公斤,減少穴子、苫子用量2.7萬捆,席子8000領,節省費用20多萬元。三年裡,剔除政策因素累計實現利潤305.9萬元,成為全省同類型企業的佼佼者。

  減員增效使一部分職工離開工作崗位,自謀生路是改革中必須經過的一個殘酷的過程,2003年根據企業的實際將有226名合同制工人終止勞動合同。一時間,乾部和職工的眼睛都盯住了他。王福堂果斷提出了『無情改革、有情操作』的改革思路。他心裡明白,要按黨的方針政策辦事,無私纔能無畏。他做到三公開:一是方案公開;二是職工的個人檔案中有關資料公開;三是終止合同職工名單公開。成立了由書記、主任及總支成員參加的企改領導小組,專門解釋、解決終止合同職工的一些特殊情況、特殊要求及一些思想問題,凡符合條件的一律按規定給予照顧,不合乎條件的一定解釋清楚。他自己的兩個外甥女都是合同制工人,都是這次改革的對象。王福堂從小是姐姐拉扯大的,姐姐及外甥女都找到他,想留下來。他含淚相勸,在姐姐和兩個外甥女都不理解的情況下,還是把她倆的名字寫在終止合同名單的最前面。一些過去的老領導、老同學、現在的同事為留住自己的親戚寫來了條子,打來了電話,親自上門求助的很多,他都一一回絕了。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改革』工作,使王福堂瘦了十多斤,人明顯地蒼老了許多。但最終順利完成了226名合同制工人終止合同工作,平穩地渡過了糧改工作的攻堅階段。

  他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

  王福堂牢記黨對領導乾部廉潔自律的要求,對自己和班子成員要求得十分嚴格——不許大吃大喝,不用公車辦私事,不用公款請客送禮和搞其它娛樂消費。這在龍鎮糧庫領導乾部中,已經成為無人不知的鐵的紀律。去年,他親屬的孩子結婚,想用庫裡的小車接親,被他一口回絕了。一次,一名外地推銷材料的業務員與糧庫做成一批買賣,事後,推銷員悄悄地將一個存有五萬元錢的存折放在王福堂的桌子上就起程回家了。他發現後把存折交到財務處,由財務人員退回給人家。單位每年的基建項目很多,很多人千方百計地找他,給他個人這樣那樣的好處和回扣,他都態度堅決地拒絕了。他說:『我們當領導的本來已比一線職工得到的多,我決不再拿一分昧良心的錢。』

  在對待糧庫建設的工程質量上,他嚴格把關,分毫不讓。有一次,施工隊連夜澆築牆體。幾天後,當卸下脫板時,發現牆體有未震實的地方,他一向微笑的臉立刻變得鐵青,非要拆除不可。在調解無效的情況下,請來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專家,設計重放『止水鋼板』的方案。按這個方案重建,既不影響其它工程受損,又保證了這個工程質量。王福堂正是靠著這種大公無私的品格,使龍鎮糧庫一項項重點工程,成為了一個個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優標工程。

  常年戰斗在工作崗位上,沒晝夜地處理著繁重而又棘手的業務,使王福堂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家裡,他常說,對待糧庫這個大家,我問心無愧,但對待妻子和孩子,我不是一個好丈夫,更不是一個好父親。妻子得病了他只打了電話安慰幾句,女兒結婚他也只是當天去當天回,開始妻子不理解,時常兩人會鬧點小矛盾,但久而久之,也就習慣。每次加班、出差不回家,打電話給妻子時,妻子都會半開玩笑半心疼地說,忙你的去吧,這不是你家,你的家在糧庫,你的親人是你那幫乾工作不要命的職工。每每聽到這些,王福堂都會感到愧對妻子,算算這些年,他連續在家呆上幾天的日子都屈指可數。王福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把事業看得比什麼都重,他對待職工比誰都親。他是一個體貼入微的人王福堂心裡明白,在企業發展的進程中,領導要把工人裝在心裡,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纔能調動職工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們的潛力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他剛到任的時候,無意中發現職工家屬區的公共廁所已破舊不堪。回到辦公室,召集有關人員研究,他表態,情願把自己一個月的工資都拿出來也要為職工解決這個困難。在他的提議下,很快建起兩座永久性廁所。又用閑置的空房子,建起了浴池,職工下班後可洗上熱水澡。職工李臣患胃癌,正趕上單位資金緊張,他和其他領導同志捐款為李臣治病。龍鎮糧庫有個孤兒劉興軍,在無能力籌備婚禮的情況下,王福堂親自和班子成員及工會的同志研究為其操辦婚事,安排房子、購置家具,直到把婚事操辦完。71歲的劉德福是建國前參加革命的老乾部、殘廢軍人,去年,這位老人手腕糜爛不封口,醫療費花了上千元也不好,王福堂知道後主動提出全庫黨員為劉德福捐款到外地治病。共捐款3000多元,為老劉治好了病。

  在和王福堂的交流中,人們除了能感受到他的執著、他的堅韌外,還有那份無欲無求的從容平和,在從企的幾十年裡,他從一名工人到中層領導到企業當家人,從中,他看破了許多,也悟出了許多。他說,其實有時候人們看重的事情是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並不太重要。諸如成功、權位、榮譽等,都是過眼煙雲,熱鬧一陣也就罷了。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只有為社會、為人類、為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活得纔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這就是在粟海潮頭閃光的王福堂,這就是他永遠追求和奮斗的人生坐標。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