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之間有道『坎』 農技推廣舞臺搭在哪?
2007-04-10 09:40:5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馬雲霄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0日電 又到了農村備春耕時節,送科技下鄉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農業科技成果單靠『活動』能解決多少?黑龍江省農技推廣『線斷、網破、人散』的現狀令人擔懮——

  一項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到田間地頭至少要用10年時間。當前,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在農村的普及和推廣,面臨著能到鄉鎮,卻難進村入戶的『最後一公裡』問題。省農科院園藝分院的專家王喜慶說,許多困惑農民的問題,本來很好解決,但是由於科技意識差,導致專家和農民溝通困難。再加上傳統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更是在科研成果與實際農業生產之間橫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問題科技大集時間太短

  近年來,黑龍江省每年都通過舉辦『科技大集』送科技下鄉活動。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民不僅需要『科技大集』,更需要農業專家『下長鄉』。

  記者采訪綏化西太平村農民蔣寶江時,他說:『農民種地需要科技知識。特別是這幾年,俺們都嘗到了科技的甜頭。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無公害生產,新種子,新技術,都對俺們致富增收有很大幫助。但是,基層農技人員太少了。他們大多是在科技下鄉之類的活動中,到鄉下來看看,真是上午來了下午走。平時,俺們遇到了什麼問題需要農技員幫助時,很難找到他們。』

  農技人員掌握的是農業科技,他們的主要活動舞臺在農村。離開了農村,農技人員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因此,農技人員應該把農村當作自己的家。至少,應該當作自己的老家,平時常回家看看。

  『科技大集時間太短,不解渴。』綏化北林區津河村農民孫洪全十分感慨地說:『農業新技術沒有專家指導,誰敢用?都怕試砸了!』

  面對農民對科技的渴求,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魏冀西說:『多年來黑龍江省建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應當擔起主角。』

  癥結推廣網絡出現斷層

  據了解,鄉鎮機構改革以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受到了嚴重的衝擊。鄉鎮農技推廣站與農機站、水產站等事業站合並成為1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這種合並設置的方法,實際上是把鄉鎮農技站劃歸為鄉鎮政府的一個機構,打破了過去對鄉鎮站實行的鄉鎮政府和縣推廣部門雙重管理的管理機制,出現多頭管理卻無人管理的局面,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數量急劇減少。

  據統計,黑龍江省目前市(地)、縣(市)兩級推廣機構共有編制3032個,比改革前減少225個編,減少6.9%%;鄉鎮推廣機構原有人員4679人,現有推廣人員2430人,比機構改革前減少大約48%%。加之農村稅費改革,村級農民技術員『誤工補工』報酬無法兌現,村級推廣網絡也名存實亡。

  賓縣,鄉鎮推廣機構原有編制60個,機構改革後被擠佔的就達31個,剩下的29人中真正能擔起工作的還不到50%%,還要經常被抽調到民政、經管等部門工作,幾乎沒有從事業務工作的時間。綏棱縣,原來每個村都有1~2名農民技術員,由於報酬問題得不到解決,目前已全都沒有了。

  從歷史上看,歷次機構改革農技推廣部門都是首當其衝。在改革中,為農民提供公益性技術服務的推廣部門卻被削弱,使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陷入『線斷、網破、人散』的尷尬境地。

  呼聲農技推廣亟待引起重視

  經過多次體制改革的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保障機制、推廣機制等方面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一些與現代化農業不相適應的問題也尤為突出。

  在縣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落後的設施與現代化農業生產要求的服務功能越發不相適應。據省農技推廣站站長介紹,黑龍江省從1981年開始組建縣(市)推廣中心,至今已達24年之久,由於受當時財力限制,一些中心建設本身就先天不足,建設標准不高。房屋年久失修,設施設備陳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不能滿足開展農業技術服務的需要。林口、依蘭等縣推廣中心到目前全單位只有一臺計算機,必要的培訓設備更是無從談起,培訓方式仍然停留在一塊黑板、一根粉筆的原始水平,與現代化的網絡培訓、遠程教育等培訓方式相差甚遠。全省還有近四分之一的縣推廣中心化驗室沒有必要儀器設備,無法開展土壤化驗、環境監測等工作。

  目前,黑龍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轉化速度慢,根本原因在於用於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資金嚴重短缺。據統計,全省縣級推廣中心除哈爾濱市所屬市縣和其他個別市縣有一些推廣事業經費,絕大多數沒有任何事業經費。省、市推廣部門給各縣(市)推廣中心下達的推廣項目和試驗示范項目每年都在20項左右,面積多在200萬畝次左右,由於沒有相應的經費作保障,只能靠各縣(市)自籌資金去解決。

  推廣人員知識老化也與日新月異的農業技術發展呈現出不平衡態勢。基層推廣機構人員中大多數是上世紀80年末和90年代初分配的大中專畢業生,2000年後各縣(市)中心基本上沒分配過大中專畢業生。大慶市鄉鎮推廣部門多年沒有進過專業畢業生,這次改革43歲以上技術乾部又全部退休或退養,現有人員中35歲以下的只有一人,存在著技術乾部嚴重青黃不接的問題。而且,長期以來,農技推廣部門的技術人員得不到學習提高的再教育機會,知識老化現象嚴重。據統計,黑龍江省縣、鄉級推廣機構編制內人員5年內參加過培訓的人數佔64.9%,即平均每年13%的農技人員纔有受訓機會,但大多數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時間僅為1周左右;每年僅有3.3%的農技人員接受3個月以上的培訓。

  出路建跨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

  面對當前黑龍江省基層推廣機構解體,縣級推廣中心又無力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技術的需求的現狀,專家建議,整合農技推廣資源,集中優勢人纔,建設以種植區域和專業劃分的跨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顯得十分必要。區域站的建立將改變當前基層農技推廣網絡斷層的局面,也會切實解決過去基層站暴露出的管理體制不順、人員素質較低、經費渠道不穩等突出問題。專家指出,建設區域站的條件已經成熟。由於鄉鎮財務制度的改革,原鄉鎮農技人員工資由縣統一發放,因此從鄉鎮中抽調部分水平較高的農技人員補充進區域站工作就變得可能。另外,區域站的建設在外省已經開展,甘肅省到2004年已建成45個區域站,總投資800多萬元。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和綏化市部分縣也已經開展區域站建設工作。

  區域站就是實行按優勢主導產業區劃,跨鄉鎮設立農技推廣區域站,作為縣級農技推廣機構的派出單位,承擔公益性推廣職能,原有鄉鎮推廣機構改制走向市場。

  專家建議,區域站應依據各縣(市)種植規模大小,在原來基礎條件好的鄉鎮綜合服務站基礎上建設,建設要以點帶面。比如,耕地超過300萬畝以上的縣建設5個以上『區域站』,耕地在100-300萬畝的縣建設3個以上『區域站』,耕地在100萬畝以下建設2個以上區域站。

  與此同時,為了使農技推廣工作在基層更廣泛的開展,縣級推廣中心還應在村級創建農技推廣協會,大力發展屯科技展示戶,專群結合、互補互動,實現公益性事業單位參與指導與農民自我服務相結合,更大規模地開展具有農技推廣特色全程系列化社會服務的三元推廣之路。

  為了充分發揮農技推廣的公益性職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專家建議,各級推廣部門應該緊緊圍繞提高服務水平與增強服務功能,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積極開展如標志性示范工程、『110熱線』等推廣方法的創新工作,有效地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和農技推廣的社會認知度,使農技推廣工作效率和主動性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