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3日電 題:做群眾滿意的好公僕——記二井鎮實現村黨總支書記於英龍
能為群眾乾點事,能讓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就是一生的追求和最大的快樂——於英龍
今年42歲的於英龍,已在大慶市二井鎮實現村工作了23個年頭,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也有5年多了。他還兼任著二井鎮實現村村委會主任,龍肇農副產品經銷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於英龍的『頭銜』多,他付出的更多。
這些年來,於英龍始終堅守一個信念,就是時刻為父老鄉親想實事、謀正事、辦好事,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人生最高的追求,認真回答好『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努力做好一個群眾滿意的『當家人』。
『我是誰?』:應該是父老鄉親最忠誠的兒子。
『我是誰?』,作為一個支部書記,如何自我定位,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於英龍始終把自己定位在實現村3300位父老鄉親兒子的位置上,時時處處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父老鄉親,苦著他們的苦、懮著他們的懮,千方百計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實現村的發展凝聚著已故的老支書張國富的心血。1998年,張國富書記因公殉職,英年早逝。實現村百姓心中的大樹倒了,靠山沒了。
於英龍『臨危授命』接任了村黨總支書記。
於英龍剛接任,就趕上豆油價格下跌,市場疲軟,村裡新上的三期工程佔用了所有流動資金,曾引以為豪的大豆浸油廠被迫停產了。
怎樣纔能保證油廠這塊牌子不倒,集體積累不減,發展速度不慢,農民的實惠不少呢?當時於英龍心裡也沒譜。
眼看要過年了,各地的債主陸續上門要錢。有的大吵大鬧,有的要把他們單位職工拉到油廠來過年,有的甚至跟到於英龍家裡去吃飯。
於是,於英龍就耐心地接待他們,一面安排他們在廠裡吃住,一面四處籌款,找親戚托朋友,東挪西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纔籌了一些錢,按比例還一部分,好說歹說總算得到債主的理解。送走最後一個債主的時候,已是臘月二十九的晌午了。
轉過年,於英龍和幾個班子成員就開始了『貸款長征』。在將近十個月的時間裡,於英龍先後42次跑省市農行,算下來,行程兩萬六千多裡地,真趕上一次『長征』了。每次跑貸款,住個十天半拉月的是常事,在外面餓了啃口饅頭,墊吧一口方便面;困了,就找個小旅店瞇一會兒。
記得最後一次上省農行,於英龍怕堵不著行長,中午沒敢挪地方,水米沒打牙,連累帶餓,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忽然,有人搖醒他,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行長。他對我說:小伙子,到辦公室談談吧。十個月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後來,金融部門經過嚴格的信貸資格審查後,一次性注入生產資金3000萬元。
正因為經歷了油廠二次啟動的艱難,纔使於英龍深刻體會到,農民辦企業,光憑熱情不行,工廠要盈利,科技必須先行。
1999年,經過兩個多月的日夜奮戰,現實村技術改造項目蒸汽閉路循環系統正式投入生產。這個項目,一天就能節省煤耗1萬多元,每噸大豆降低成本60元。
廠子裡的人都知道,這一天節約1萬元的背後還有一個『三請劉工』的故事。
劉工是大慶石化總廠的高級工程師,叫劉世海,技術上是權威。我們想請他到廠裡搞技改。第一次找他時,一聽咱們是村辦企業,人家免談了。也難怪,人家退休後的工資1700多元,還有額外補貼,整天衣食無懮的,何苦到一個屯子來苦熬乾修。於英龍並沒灰心。第二次,他又登門拜訪,也許是被我的誠意打動了,劉工終於松了口,答應考慮考慮。我看這事有門,於是趁熱打鐵,來了個『三顧茅廬』。第三次去,帶了點我們自己生產的豆油。也不知怎麼搞的,有個20斤的豆油桶從車上拿下來時有點漏,我一口氣拎到劉工的六樓時,褲子、鞋上滿是豆油,劉工見我狼狽不堪的樣子,疑惑地問我,大老遠的,兩次三番地跑,你這是圖個啥呀?我告訴劉工,要是為了我自己家的事,我可沒這個臉軟磨硬泡的,可這是實現村全體父老鄉親的事,別說一身油,就是割我十斤肉,也要把你請到。
劉工終於被打動了,激動地說,就憑你這片為民乾事業的真情,我跟你去了。現在提起『三請劉工』這檔子事,大伙還開玩笑地管劉工叫『油工』,意思是我一身油把劉工給『粘』來的。
企業的正常生產,拉動了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全村有農用三輪、四輪車400多臺,就連東風、大解放等價值十幾萬、幾十萬的大型載重車也達到20多輛。
這些年,是企業把實現村和外面的世界緊緊地連在一起了。大伙也因此有了雙重身份,廠子生產時就是工人,農忙時又成了農民,未出家門就實現了勞動力的轉移。廠裡用人最多時達到500多人,僅在油廠、磚廠裡掙的工資,一年就有100多萬元。
為了父老鄉親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於英龍使出了全力,盡了一個百姓之子應盡的義務;作為母親的兒子,於英龍卻問心有愧。去年,村裡修路時,正趕上我的老母親肝癌晚期病危在床。在修路的二十多天時間裡,路在屯邊過,於英龍僅去看了一次母親,只在母親床前站了一會。路修完了,母親卻永遠地離開!清明節那天,於英龍跪在母親墳前,任淚水奔湧,這是一個兒子對不能在母親面前盡孝而流的愧疚的淚。
『依靠誰?』:依靠組織、依靠群眾把事業乾好
俗話說,一個籬巴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就是渾身是鐵又能碾出幾根釘?實現村發展起來了,這完全得益於上級領導的悉心關懷,得益於村廠班子成員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全村老百姓的齊心努力。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勝利,這話可一點不假。一支過硬的鐵班子,是強村富民的根本保證。村裡的班子成員在於英龍的帶領下,在實際工作中都能作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整體講團結,形成了一個步調一致、行動有力,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堅強集體。
那是1998年11月,廠裡要減人。這可是傷筋動骨的大事,動誰誰都疼,又敏感又得罪人。
班子成員開會進行研究,標准怎定?拿誰留誰?大家十分為難。讓於英龍沒想到的是,油廠副廠長羅文忠第一個站了出來,他說:我帶個頭,我侄子羅廣州生活還不錯,我負責說服他,再謀個別的活計,把廠裡這個活讓給困難戶。緊跟著,磚廠廠長鄒繼纔,也提出讓他的姑爺兒魏國友下崗。 有了班子成員的帶頭,本來非常難的事也變得容易了。廠子一次精減130人,沒有一個不服氣的,全村人都佩服班子成員無私忘我的精神。
多年的工作實踐告訴於英龍,群眾是開展工作的堅實基礎,沒有群眾的支持,什麼事都乾不成。尤其在修路上,於英龍感受最深。
修姜家屯的路時,屯裡的正街主乾路要取直,得佔鄭長富家的整個南園子。農村老輩人有個說法,沒有院脖,過日子犯忌諱。於英龍正琢磨著該怎樣和鄭長富談時,鄭長富卻主動表示,自家的院牆隨便扒。
修路工地上勞動的場面,更是讓人難忘,村裡一聲令下,群眾紛紛主動上段,有人的出人,有車的出車,就連在外地打工的人,聽到了修路的消息,都主動回來,投入到勞動中。原計劃要用兩個月完成的工程,實際僅用了20天的時間就鋪完了。僅人工費就得50多萬元,可老百姓一分錢也沒掙。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恐怕沒有人相信這是事實。
『為了誰?』: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為3300位父老鄉親服好務
這些年,於英龍時刻都在提醒自己,自己是實現村土生土長的孩子,是黨和人民培養出來的乾部,只有更好地為群眾謀利益,纔能對得起黨組織的培養和這片土地的養育之恩。
記得那是1999年夏天,正當豆粕緊缺時,一個大連客商找到我家,扔下2萬元錢就要走。我愛人實在推脫不掉,就給我往廠裡打電話,我急忙趕回家。這位客商說,我把這點意思送到家裡來,還能有啥說道。當時,我嚴肅地對他說,你的這番好意我理解,可我的家大著呢,3300多口人,785戶,人人都說了算,要送你得戶戶送,你能送得起嗎?我又跟他說,如果我是個見錢就眼開的當家人,廠子早就黃了。看你大老遠來的,盡管我們貨源緊張,也想辦法先給你供貨。你要是再搞這一套的話,一斤也不賣給你!
這位客商揣起2萬塊錢,緊緊地握住我的手說,就憑你這一點,你們的企業肯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後來,這個客商果真成了我們的老客戶和好朋友,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也沒有拆過橋。
這些年,按照油廠的責任制,我應得獎金四多萬元,可我一分也沒拿回家去,都用來資助貧困戶、貧困學生了。
今年8月中旬,我侄女跟我說,衛國村她有個同桌叫劉淑艷,她倆一起考上了二中,可她家裡供不起,要輟學。我覺得這樣品學兼優的孩子輟學太可惜了。我把侄女和她一起送到二中,為她交了學費,我妻子還給她買了衣服、被子和學習用品。小姑娘感動的哭了好幾場。
對於兒子的學習,於英龍沒有時間過問。從孩子上小學到高中,考大學,於英龍從來沒翻過孩子的作業本,也沒參加過一次家長會。
2000年9月,孩子要過生日了,他埋怨我說,人家的爸爸都給孩子買生日禮物,你從來沒給我買過什麼禮物。我一聽也覺得過意不去,就向孩子許願等他過生日時,送他一臺奔四電腦,孩子高興地都跳起來。
說來也巧,前桂屯於喜民的孩子考上了東北農大。孩子學習挺好,為了省錢讀到高二就考大學了。他家生活那樣困難,孩子的學費肯定成問題。於是,我就趕到他家,見一家人正愁眉苦臉,炕上擺著錄取通知書,於喜民的孩子於曉亮正趴在炕上哭呢。我當即從兜裡拿出准備給兒子買電腦的4500元錢,送到趙淑蘭手裡,趙淑蘭哇的一聲哭了,拉著女兒非要給我磕頭。就這樣,給兒子買生日禮物的錢,就變成於曉亮的大學學費。
回到家裡,看著桌上豐盛的飯菜和蛋糕,心裡覺得過意不去,看著兒子失望的眼神,我真不知說什麼好。過後我想,雖然沒能買成電腦,但卻給了孩子一樣更加珍貴的生日禮物,那就是樂於助人的精神,這樣的禮物千金難買,彌足珍貴,足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兒,於英龍在村上工作二十多年了,自己也由一個20歲的毛頭小伙,變成了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中年人,於英龍把人生最寶貴的時光都獻給了實現村。盡了一個支部書記應盡的義務,收獲的卻是至高無上的褒獎,那就是群眾那份比金子還要珍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