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5日電 一個運動員的成長和瓦匠蓋房子有些相似,先要測量、放線,然後一磚一瓦的往上砌,因此孟慶餘生前的同事馬慶忠說:『孟慶餘是技術高超勤勤懇懇的瓦匠』,理由很簡單,基礎決定建築的高度。
金牌夢
場景一:2006年7月29日,孟慶餘從哈爾濱回到七臺河,准備8月2日返回哈市,和往常一樣,孟慶餘先是回到單位匯報工作情況,然後去七臺河唯一的戶外訓練基地,看隊員們的訓練情況,如果發現不足,他會將信息反饋給教練員,然後接待家長,接下來的幾天裡,他會和其他教練員一起到郊區或是農村的小學挑選新生,家對於他來講只是旅館。
孟慶餘在讀小學時就酷愛冰上運動,曾取得哈爾濱小學生速滑比賽第三名和中學組的冠軍,從那時起他心中就埋下了『當全國及世界冠軍』的夢想,事與願違,上山下鄉讓他來到了七臺河成為一名煤礦工人,幾經波折,最終他成為了七臺河市體校的速滑教練。
他生前講過:『我的理想就是一生不離開冰場,做個冰上健將,或去培養出運動健將,全國的冠軍乃至世界冠軍,為我們祖國爭光添彩。』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從1986年七臺河市體工隊正式組建以來,由孟慶餘親手帶出的隊員共獲得世界級金牌43枚,省級、國家級金牌214枚,總計獲各個級別金牌263枚,七次打破世界紀錄;一批批地優秀隊員也從這裡走了出去,張傑、楊揚兩名國際級運動健將,為國家隊和省隊輸送了王濛、王維等數十名優秀速滑運動員。這些隊員在國內外短道速滑大賽上,為黑龍江、為祖國贏得了眾多殊榮。
大楊揚,1986年7月豆芽菜般的她被孟慶餘選進了七臺河市業餘體校速滑隊,當時誰都不會想到她能成為鹽湖城冬奧會兩塊金牌的得主,被譽為『世界短道速滑冰上皇後』,是她結束了中國隊與冬奧會金牌無緣的歷史,實現了黑龍江省冬夏奧運金牌並舉;王濛,在全省第九屆短道速滑上,包攬了所有金牌,2003年世界杯系列賽上,在加拿大和北京站比賽中兩次獲得500米冠軍。
銀跑道
場景二:學生兼教練趙小兵至今還記得那灰色的一天—2006年8月2日。
清晨4點50分,趙小兵來到七臺河市體育局送孟慶餘,『那時他就已經在那裡擦車了,因為要趕上午10點40分的冰期,43個孩子在等著他回來訓練,他必須趕回去,開車之前,趙小兵再三囑咐他:『孟教練,慢點開車,別著急。』
上午8點左右,趙小兵接到了一個讓人無法相信的電話,孟慶餘的生命已經在這之前畫上了『休止符』。
趙小兵說:『他太累了,回來就沒歇著,忙訓練,忙選新生,根本沒有好好休息啊!』
冠軍走上講臺,人們看到的是榮譽的光芒,有多少人會在意他們在臺下艱苦的訓練和身後默默無聞的教練?
孟慶餘的弟子們在背後叫他『惡魔教練』。
為了訓練隊員們上場不怯陣,兩腿不哆嗦,孟慶餘帶孩子走夜路,帶孩子們跳距離河面六、七米高的大橋,有的孩子不敢跳,哇哇哭,孟慶餘先用激將法,不管用,他就抱孩子一起跳下去;為了鍛煉肺活量,他要孩子們把腦袋紮在水裡憋氣,憋的時間不夠長的,他一手拿秒表,一手按住腦袋不讓起來;為鍛煉耐力,四、五十的他親自上陣,和隊員們一起騎自行車長途拉練。
趙小兵說:『當時隊員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孟教練生病,那樣就可以不用訓練好好休息了。』
對所有隊員的紀律要求也是極為嚴厲的。不許吃零食、不許穿高跟鞋……有的女隊員的零食被他扔出窗外,高跟鞋被扔進爐子。
隊員們犯了錯誤,他也毫不留情的懲罰他們。趙小兵說:『如果動作沒做好就會被罰滑圓心,一個直徑不到2米的圓,從早上8點滑到12點做著重復單調的動作』,這些懲罰從來都是和滑冰有關的動作,『說實話,隊員們恨過他,也在背後罵過他,不過那時我們都還小,根本不懂教練的辛苦。』
孟慶餘的訓練方法不僅僅有『蠻乾』,更是『會乾』。
為了彌補年輕教練實際教學經驗不足的特點,孟慶餘總結出了『高、精、尖、准、細』自成一家的訓練方法;1992年,他撰寫了《學先進、找差距、下功夫、趕上去》的論文,並發表在國家級雜志《冰雪運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