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電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沈家鎮有12個行政村,6691戶農民,農業人口25700人,耕地11.9萬畝,勞動力7944個。沈家鎮把就業結構調整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引導農民轉變觀念,針對市場農民新職業的變化,抓住勞動力轉移的契機,搭建職業信息服務平臺,組織農民新職業對接培訓。目前,全鎮已轉移農村勞動力5600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0%。
制鞋村帶出眾多鞋匠
沈家鎮孤房村是聲名遠播的制鞋專業村,全村280戶有286人從事制鞋業。記者來到村支書劉洪家,他介紹說村裡制鞋大戶白執榮,今年35歲,生產的『派爾特』牌鞋每年產量達180萬雙,可獲利180萬元。他現正籌備在村裡建鞋廠。全村現有38戶做鞋幫和12戶做鞋底的農戶都成為他的合作伙伴,白執榮成了村民致富的帶頭人。
劉洪帶我們來到隔壁,只見一個穿紅襯衣的小伙子正在一臺『高車』做鞋幫機前忙碌著,小伙子告訴記者,每天做鞋幫40多雙,每做1個鞋幫能掙3元錢,農忙時又不耽誤乾活,全村很多家都成了制鞋小作坊。現在全村已形成包括『裁斷』、『刷膠』、『撥茬』等做『膠沾』鞋的全部工序的生產『流水線』。
到北京開物流公司
沈家鎮大羅村農民王廣良,今年36歲,高考落榜後回鄉務農。開始從事簡單勞動。當他得知北京空車配貨用工短缺的信息後,來到北京搞起空車配貨中介服務。憑著吃苦勤奮精神,他的經營規模逐漸擴大。2003年他建起了集餐飲、存車、住宿、物流於一體的大型物流中心和貨場,安置了30多名本村農民,在王廣良的扶持和帶動下,全村有140多人先後到北京、天津從事物流貨運業務,每年可創收600多萬元,其中24人開辦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如今,吉堡村、郭堡村等200多戶、400多農民也到京津地區搞起空車配貨。
白堡村成了建築專業村
白堡村共有6支建築工程隊,他們利用農閑季節,到哈爾濱、大慶、牡丹江等建築工地從事瓦工、木工、水暖工等工作,平均每年每人創收超過萬元。在白堡村的帶動下,沈家鎮各村相繼組織大批泥瓦匠外出打工,成為各村農民最基本的職業收入。沈家村的呂福來和3個兒子,以四輪車、柴油車跑運輸拉腳,每年收入5萬多元。說起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沈家鎮鎮長孫志國感觸頗深:『提高農民就業層次,政府引導性培訓、訂單培訓也很重要,幾年來,沈家鎮采用定向培訓,不斷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纔,增加勞動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