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2日電 『早想啥了,當年通車那會兒為啥不好好修,如今弄得堵車不說,還在重復扔錢,這不是浪費嗎!』11日8時,在哈市中山路通往紅軍街的地下通道處排起了長長的車龍,大眾公司出租司機老王一邊按喇叭提醒前車往前挪,一邊和記者嘟囔:『這個地下通道,車速一慢就堵車,這會兒又趕上裝修……』開了14年出租車的老王說起紅軍街地下通道禁不住眉頭緊鎖,『這個地道,每年都往裡扔錢,剛開通那會兒,車一進通道,就像進到煙囪裡,燈光昏暗不說,煙霧彌漫特別嗆人,後來好不容易整好了。前兩年,又吊了個棚,可沒過兩個月,棚頂就開膛了,之後又修了好一陣,沒過多久又鼓大包了……』地道橋裝修和自家裝修的理兒相同,要有個精打細算過日子的譜兒,想好了再乾,不能總折騰。一些市民接受采訪時也向記者這樣表示。
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纔受窮,這是老百姓都明白的理兒。哈爾濱和沿海及南方經濟富足的城市相比,腰包有點癟是事實,可財政收入佔到我省近半壁江山的哈爾濱,修路資金因何不能足額保證?與此同時,連日來,冰城百姓也一再質疑:面對年復一年的翻漿路,哈爾濱每年春天只能給翻漿路打補丁,一再說沒錢不能徹底修好翻漿路,可為啥一個已經開行16年的紅軍街地下通道卻修了又修。如果將這些錢花在補路上,街路又會減少多少個大坑。
一處地下通道數次裝修
紅軍街地下通道的數次裝修,不僅百姓看在眼裡,出現的諸多設計和質量問題,媒體也沒放過。
中山路、紅軍街是哈爾濱的百年老街,也是哈爾濱迎賓景觀大通道網絡中的眼珠子。建於1991年的紅軍街地下車行通道,也是哈爾濱交通流量最大的交通乾道之一。當年剛剛建成時,就因為通風不暢而成為百姓投訴的熱點。直到1998年,省人大龍江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對此進行了跟蹤報道,職能部門的監測顯示地下通道汽車尾氣污染物超出國家標准十幾倍。
到了2002年10月,地下通道裝修改造工程作為當年哈市的城建重點建設項目實行:原來牆上的灰色大理石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板牆,頂棚換上了平整的天棚板,隔離帶裝上了大玻璃。可好景不長,工程竣工通車近兩個月,該地道新裝修的漂亮平整的天棚板開始大面積脫落,整個天棚開膛破肚,不僅影響美觀,而且對過往車輛而言更是頭頂懸利劍。追究其新安的天棚板為何會頻頻脫落?當時負責該工程的市建一公司相關人士解釋說:天棚上不斷脫落的是安裝在棚頂的礦棉吸音板,設計圖紙就是這樣規定,材料也是經過甲方認可的,不過,這種板材只適合在室內的裝修,室外極少采用。再有地道的風擴力很大,也是造成礦棉吸音板脫落的原因。如今重新裝修,這些至少價值20萬元的板材只能扔掉。
不過,家住馬家街的自駕車主郎先生卻不理解,2002年裝修時,拆了大理石方磚,今年裝修時,又鋪上了大理石方磚,很顯然是在瞎折騰。據了解,這次裝修改造花費在1430萬元左右。
門面工程想好了再乾
和興建高樓大廈等門面工程不同,街路、橋梁是城市的基礎設施,它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百姓的生活質量。但相對於修路而言,門面工程的花費卻十分高昂,有時甚至不惜代價。
如果問,經緯街綠地是哪塊,你不一定能夠脫口而出。如果說四化大牆綠地就是經緯街綠地你一定又會恍然大悟。就是這塊綠地,夜晚梅花彩燈搖曳,白天綠樹花草喜人。當年拆大牆建綠地時,本來設計成了『曰』字形,也就是現在的綠地中央有一條人行橫道,施工方也完成了水泥小道的施工,可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卻被用土埋上了。和記者說起這事的馬大爺覺得有些浪費。
和這樣的小浪費不同,當年哈市政府搬到了江北新的辦公樓,2000年10月1日,原樓位置投入數千萬元修建了哈市最大的市中心休閑廣場,東起兆麟街,西至尚志大街,南依哈一百,北臨東九道街,佔地面積36154平方米。廣場不僅有花壇、樹木、路燈、噴泉,而且還留下了李兆麟將軍殉難地的紀念碑。每逢盛夏,到廣場上休閑的市民如織。
到了2005年,這個廣場和哈一百綁在一起賣給了大連大商集團。如今,在原廣場的位置,一座高樓正在加緊建設著。且不論廣場變商場,政府不僅不會賠本而且盤活了老企業,還出現了新的就業崗位等多贏局面,但值得思考的是:早知現在蓋商場,何必當初建廣場,當年浪費的資金,如果用在大修翻漿路上,如今哈爾濱的街路又會少了多少大坑。
哈市有能力根治翻漿路
近些年剛剛新修過的南極街、太古街,如今為何又翻漿?除了資金和氣候的因素之外,哈爾濱根治翻漿路還存在哪些硬傷?是技術上做不到嗎?
記者從哈工大交通學院了解到了這樣的信息:哈爾濱有雄厚的技術能力根治翻漿路。相關專家介紹說,『翻漿』是道路凍害,上世紀50年代,哈市的道路多為砂石路,翻漿問題嚴重。1959年,哈工大道路工程學科參與國家交通重點課題『道路翻漿問題的研究』,並於1960年同哈市政研究所合作建設全國第一條防治翻漿的實驗路———哈市道外區二十道街。
二十道街地處松花江倒灌區,地下水位高,是典型的翻漿街道。課題組以遷移理論為基礎開展研究,指出翻漿的重要原因是水凍了仍然會遷移,遷移後在路基下形成冰夾層。每逢春季,冰夾層化成水,下面的土層仍凍著,水只能通過裂縫向上湧,嚴重時泥漿翻出。調查勘測後,他們突破了美、蘇規范的限制,創造性地應用石灰土防治凍害,建隔離層,修排水孔,分塊封閉……路建成43年了,至今未出現翻漿現象。有了二十道街的經驗,他們又參與修建了肇東縣昌武鎮實驗路、巴彥縣實驗路,後又將經驗推廣到吉林省。後來,他們又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全國著名的『7404工程』———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的跑道設計中,在結構組合、材料選擇和結構厚度等方面提出設計方案。經過30多個冬季的檢驗,證明這種結構是合理的、先進的。道路翻漿被遏制的同時,瀝青路面的縮裂這個世界性難題,也被哈工大研究的改性瀝青所解決。201國道的哈雙高速公路、哈爾濱繞城高速公路西段給予了運用,現實結果表明,較好地保證了北方地區高速公路的性能和品質。
技術和材料上可以根治翻漿,為何還會出現翻漿路,除了偷工減料,三分建了七分沒管好恐怕是原因之一。『青藏高原都建成鐵路了,難道平原的哈爾濱年年治不了道路翻漿?』采訪中,更多的百姓對新修道路歡欣鼓舞的同時,也對翻漿路成為哈爾濱的『春天病』表示很難理解。在采訪中,對於市政重復建設的浪費,鮮有主管部門提及,可一旦說起道路維修資金的捉襟見肘,誇誇其談的卻大有人在,什麼投入不足相關標准的1/3,什麼歷史欠賬太多等等,都是說得過去站得住腳的大道理。可讓百姓不解的是,為什麼有很多主管者撓著腦門說困難,卻很少有施工者拍著胸脯來保證今年大修的路明年一定不翻漿。
『翻漿就像摔跟頭,在同一地點同一問題上,摔一次算意外,摔兩次也算正常,但如果年年因此而跌倒,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就只能是紙上談兵。』百姓盼著翻漿路能夠和紅軍街地下通道的裝修一樣,一步修到位,別總窮折騰,大修一次,就要保證十年八年不再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