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恰似春雷第一聲 清河林業局依靠創新求發展走向強森工
2007-05-14 10:41:1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輝 萬衝 王悅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4日電 從大森工走向強森工,清河林業局突破傳統思維和各種阻力,依靠持續創新發展收獲累累碩果

  17層高的商服大廈,在城市不過是個司空見慣的尋常物,然而當它恍若一夜之間矗立在一個林區小鎮上,視覺體驗該是新鮮的。

  這事兒發生在清河,春天裡的清河打造了國有林區的一座新地標。

  清河給人的新鮮感,遠不止於這個新高,未來兩三年內,至少還會有10幢20層左右的類似建築在這裡拔地而起,今年開工面積足足23萬平方米。

  清河是個僅有2萬多人口的林區小鎮,有林地面積僅佔全省森工林區的1.4%,作為重點國有林區的一個林業局,清河實在太小了。不過這個看似平常的『小不點』,『瞬時裂變』大得驚人。

  2006年,這裡的社會總產值6.9億元,是1998年的5.3倍,增長幅度和絕對值,在全省森工系統均處於第一位;人均收入8200元,高出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00元,其中職工人均年收入15060元,是1998年的4.5倍,高出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多元,在全省40個森工局中,也是位居第一。

  目前,這個小鎮在吸納了周邊3000農民工後,勞動用工缺口仍在1萬人以上。

  嵌在小興安嶺南麓的清河,1995年以來一直是森工系統開拓進取的一支勁旅。但是,它的真正起步,始自1998年。在這一年,國家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幸運的清河用心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一躍攀上大時代的彎弓,起跳了。

  中央的好政策,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界的關切與扶持,保障了清河跳得『又好又快』。然而,放眼山水相連、浩浩蕩蕩10萬平方公裡的大森林,陽光、雨露並非清河所獨享,清河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個點,清河之卓而不群,從本質上說,還是貴在這裡秉承了一套經久不衰的價值系統。

  說來,這個價值系統很簡單,真諦也就這麼幾個字:實事求是。

  如此泄了清河的秘密,多少有些不講究。不過細細想來也無妨:看似易,學時難;少有大智慧,學而致用更難。況且,大家都學了去,又未必不是清河的一個良好意願。

  大氣的清河這樣說,這個價值系統很實惠,最大功力是可以讓你清晰地認識世界,特別是認識你自己,從而使你知道如何把握時局,善待自己。

  清河真就這麼開竅的。

  隨著國家林業政策的重大調整,早在1998年,清河就不再癡癡地盯著大木頭,絞盡腦汁算計怎麼砍樹了。他們覺得,那樣過著窮日子,虧了肚子不說,還太丟面子,誰都對不起。

  清河的『翻身』哲學是實事求是,以人為本。他們說,林區的可采林木少了,但森林資源極其豐富,處理好人與樹的辯證關系,什麼事情都好辦。

  在一個新的起點上,聰明的清河走了一條捷徑。今天說來,也就是『民富、企強、林興』這樣一個反彈琵琶的工作思路,但在當時卻猶如燎原星火,『民富為先』,一下扣住了林區老百姓脫貧致富的興奮點,森林在林區職工多種經營的熱切實踐中,既得到了較好利用,又受到了精心保護。於是,源自這裡的『森林管護經營責任制』,很快推向全國重點國有林區。

  職工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清河的決策者又因勢利導,確定了『多元化、復合型』發展戰略,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從林木經濟向林區經濟的歷史性跨越。

  企業徹底翻了身,老百姓也獲益匪淺,大森林該不會累壞了?最新統計數據說,大森林高興著呢。在8600多個職工家庭年均淘金1.3億的同時,森林也在以年均17.6萬立方米的幅度淨增;長在清河的大森林,公頃蓄積量已達97.1立方米,高於全省森工林區17個百分點。

  清河的發展哲學還是實事求是,以人為本。他們說,大森工不能在小作坊裡過家家,要致富,還得上項目。

  『上有形項目,建無形工廠』,是清河的一大傑作。

  遍地開花的家庭經濟,初步解決了萬餘人口的溫飽問題。為了做強企業,讓更多老百姓從中受益,他們山上山下兩把扇子齊扇,在山上組織生產原料,在山下從事精深加工。形成一定規模後,通過政策引導、利益驅動,又以特色基地的組織形式,把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加工業各自為戰的散兵游勇,編隊成軍,造船出海了。

  今天的清河,以職工家庭經營為主的北藥、山野菜、食用菌等生產基地已有8個,其中五味子種植面積1800公頃,僅此一項年產值即達1.26億,相當18萬立方米木材銷售收入。

  在這些『大項目』基地的支橕下,當地的五味子飲料、刺五加茶等深加工企業發展得都不錯,以龍牙蔥木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系列保肝和預防糖尿病藥品,遠銷日本、東南亞,年創利潤1500多萬元。

  優勢資源和良好發展環境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僅去年10月以來的落地項目就有5個,引資4.9億元,其中兩家香港公司投資額均在億元以上。目前,這裡初期規劃的50萬平方米工業園區,不到1年就快被擠滿了,投資門檻已被紛至沓來的客商抬至2000萬元。

  發展中的清河在加速構建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的同時,始終著眼民生,把就業、住房、醫療和子女上學等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放在心上,盡力而為。

  2000年以來,清河在小城鎮建設上的累計投入接近7個億。一批標准化居民小區相繼落成,大大改善了職工居住環境。局址街道和通往中心林(農)場的公路,基本實現水泥化。寬帶網、有線電視網遍布林區。醫療、文化、教育、供水、商貿等多項設施,惠及周邊村鎮居民。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職工各項保險,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以及鰥寡孤獨老人,吃飯、住房、看病費用,統由林業局支付。

  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接近或超過大中城市。2500萬元的投入,使這裡的中小學教學設施,一點不比城裡差。讓城裡都眼熱的是,早在2005年,這裡就普及了9年免費義務教育,3000中小學生備支筆就能高高興興上學了,在這兒打工1年以上的農民工的子女,也享有同等待遇。來自山上林場的學生,進了學生公寓,每月還享有50元補助。學生公寓,4人一寢,4菜一湯,每月吃住170元。這個花銷,不足地方同等學校三分之一。教師的月最低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平均收入高於地方同業10%,待遇也遠遠超過了地方。高中有位老先生,花了2萬多元,就得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新房。

  尊師重教產生的積極成果越來越多:高中從2001年的294名學生、7個教學班,發展到今天的860名學生、18個教學班,其中260名學生來自縣城和周邊村鎮;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每年都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邁進高等學府;1998年至今,在全國中小學生物理、數學、英語等競賽中,30名學生摘得三等以上獎。

  知道了怎麼發展,更知道了為誰發展,清河確實很聰明。

  聰明的清河特會優待自己。在那一方日新月異的熱土上,無論經濟事務,還是社會生活,一旦經過發展、和諧的尺子比對感覺不適,清河從不將就,說改就改。

  2006年底,清河作了一次改頭換面的大手術,掛了34年之久的『清河林業局』的招牌,三下五除二就被他們送進了歷史博物館。

  看似好端端的一個林業局,怎麼說沒就沒了?

  『沒了,是為了新生』,從容不迫的清河這樣說,『「林業局」是計劃經濟的產物,砍大木頭的機器,管不好新時期林區經濟、社會的事兒。』

  取而代之的稱謂令人耳目一新:清河林區管理委員會。

  這個橫空出世的林管會是按照『林區區域管理,內部政企分開』的思路設立的。與此同時,還設立了『清河林區國有林管理局』和『清河林區林業經營公司』。如是一來,清河的政企在職能、機構、人員、資產、費用和結算上,徹底實現了『六分開』。

  林管會承接了林業局原有的政府職能,但管理方式和服務對象有了很大不同,為民謀利的手段、功能顯著增強了。林管局承接了原林業局的資源管理等林業行政事務,管理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林業經營公司承接了原林業局的木材采伐、營造林等生產經營活動,以企業法人的資格與林管局形成了在生產上是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在管理上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在經濟上是買與賣的結算關系,一舉了卻了沈重的社會負擔。

  重組之後的清河,原林業局的18位局級領導乾部,拿掉了11位;原局機關的442位官員,拿掉了257位;原由局裡供養的1741位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拿掉了1448位。

  如此重大變革,來得過於突然,也夠狠的。看看人事上的劇烈變化,起初還真讓很多人都為之捏了一把汗,不過很快人們又如釋重負,年前終於甩了那塊老牌子,是這項改革果滿枝頭後,瀟灑的清河不經意間碰出的一個『新聞秀』,『換臉』帶來的陣痛了然無存,而歡樂仍在進行時。

  早在2001年,清河的『內部政企分開』就悄然試行了,經過兩年檢驗成功推開後,這種理想的組織架構迄今已平穩、高效運行了4年多,效果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