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電 今春,黑龍江省東寧縣綏芬河上游流域上萬畝耕地『減肥瘦身』,栽上了小樹苗,幾年後將會長成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這是東寧縣與黑龍江省綏陽林業局實施縣局聯手保護母親河工程一項重要內容,綏陽林業局長盧孝東說:『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一定要在三年之內將綏芬河兩岸超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據了解,今春綏陽林業局實現退耕還林10000畝,用每年上百萬元的耕地承包費換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綏芬河是黑龍江省五大水系之一,流經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入海,綏芬河上游流域地處東寧縣政府和綏陽林業局交錯管理區域,因多年超坡開墾,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兩岸水土流失嚴重,給下游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過去,曾有過國境河發生水污染事件,引起國際爭端的先例。『為有源頭活水來』,東寧縣從源頭抓起,正本清源,落實科學發展觀,下大力氣抓生態建設,縣政府與綏陽林業局本著『共建家園、共謀發展、攜手治理』的原則,經過友好協商,就在綏芬河流域實行侵蝕溝治理、插柳護岸、封山禁牧、野生動物保護等方面達成共識,探索出區域合作的模式來開展保護『母親河』工程,制定了《生態建設工程實施方案》,聯合設立了生態建設獎勵基金,決定每年雙方共同拿出75萬元用於獎勵典型示范戶。對大小綏芬河兩側開墾耕種超過25°坡度的土地,本著『誰管轄誰負責、誰權屬誰治理』的原則,每年退耕還林一萬畝以上,改善綏芬河沿岸生態環境,改變東寧縣涉外形象。
政府要生態,讓農民得效益,全縣實行『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通過開展退耕還林、插柳護岸、治理侵蝕溝等方式來保護生態環境,引導農民承包河灘、荒山試種沙棘、榛子、五味子、刺老芽等經濟林木,不但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還讓農民獲得豐厚了收益,農民保護生態環境、植樹造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直沈寂的荒山、荒溝和荒灘一下熱了起來,過去廢棄的河灘地現在成了『香餑餑』,競價發包時底價每畝100元,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奪後,最後漲到每畝2.9萬元。在栽好樹的同時,重視成活率,堅持『誰承包、誰栽植、誰管護、誰受益』的機制,確保栽一片苗、成一片林。杜絕栽完樹就完事大吉,成活率不高的現象發生,所以荒山、河灘『減肥』後纔不會『反彈』。
老黑山鎮農民劉樹文站在河灘上,掰著手指算著說,『幾年以後,咱也能加入百萬元戶的行列了』。去年,老劉承包了167畝河灘進行植樹造林,眼瞅著去年剛栽上的2萬餘株楊樹苗泛綠發芽,他心裡充滿憧憬,過去這是一片廢棄的河灘,現在這裡成了巨型『綠色銀行』。東寧鎮太平泉村是全縣水土流失重點治理村。在這裡,山洪肆虐時在林地間『撕開』十幾條大口子,最長的近千米。太平泉村人對17條侵蝕溝進行了全面治理,在溝內修建數十道漿砌石壓谷坊和柳編谷坊,溝邊則插栽紫穗槐,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並舉,起到淤沙固土作用。東寧縣把生態建設當作『一號工程』,實行保護母親河活動,不僅給農民帶來了經濟效益,還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現已成為省級生態建設試點縣,新建1個省級、4個縣級自然保護區。在過去的四年裡完成插柳護岸132..5公裡,封閉侵蝕溝100餘條,義務植樹263.8萬株,退耕還林9.5萬畝,封山造林3.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82.4萬畝。今春又完成插柳護岸35公裡,治理侵蝕溝795畝,退耕還林一萬多畝,有效的保護了綏芬河沿岸的生態環境。
如今山變綠了,這裡成了野生動物樂園,梅花鹿、野豬、棕熊、?子漸漸多了,就連多年不見的野生東北虎也又現蹤跡。綏芬河水變清了,河裡出現了過去少見的灘頭魚、大馬哈魚、烏龜,消失多年的河蟹也現了蹤影。東寧縣與綏陽林業局成了『關系單位』,中俄雙邊往來日益密切,綏芬河現在成了『和平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