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4日電『培訓勞務技能、推廣農業技術』,綏棱縣打出的兩張『技能牌』,使『離土農民』身懷一技闖天下,讓『守業農民』田裡學技促增收。『兩張技能牌』促進了勞動力轉移,提高了科技種田含量,切實提高了廣大農民綜合素質和增收致富本領。
『勞技牌』把富餘勞動力『攆出土地』
如今,農民務工,要想走得出、站得下,乾出樣,沒有技術哪行。為民傳勞技,綏棱縣實施『縣、鄉、村』貫通的陽光培訓工程。2004年綏棱縣把原農技校、農機校、農廣校、技工學校等九所職業培訓學校進行整合,成立了綏棱縣職業技術學校,並針對民工市場的需求開設了電動縫紉、家政服務、汽車駕駛、保安等『熱門專業。』重點對城鄉勞動力資源進行培訓。三年來,綏棱職業技術學校有近8000名學員走上了不同崗位,佔培訓人數的85%。在鄉鎮,該縣組建了草柳編、電動縫紉等12個專業培訓機構,專門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2004年,上集鎮縫紉技校成立後,專門從縣職業教育中心聘請了高級教師擔任教員,定期開班對全鎮35歲以下的女工進行培訓,學習期滿後,優秀者將被鎮裡輸送到大連、青島等地制衣廠工作。在村屯,各種能人以身示范教育農民,引導農民、帶民務工。2005年以來,勞務能人於順利每年帶出去農民150多人在外地搞建築,平均人均收入7000元,目前,在他帶出去的農民中已有110人學得一技。
如今,綏棱縣有近4萬農民在外務工,其中技能型民工將近2萬,佔勞務輸出的50% 。
『農技牌』讓守業農民『土裡拾金』
農村稅費改革後,綏棱農技推廣體系受到衝擊,農技服務網絡不健全,農技服務組織斷層,農技推廣人員流失。被形容為『網破、線斷、人散』。2006年,綏棱縣改革農技推廣體系,『優化縣級、強化區域、取消鄉級、健全村屯』綏棱跨鄉鎮設立了三個區域中心站,縣裡對中心站實行垂直管理,同時,進行機制改革,推行死編活人、競聘上崗、合同管理、工資活發。
創新的改革舉措攪活農技靜水,激起農技人員的傳技熱情。下鄉講課,進村指導,各區域站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僅去年,農技人員就向農民發放科技宣傳資料6萬份,12支專家小分隊,深入村屯進行輪訓馬鈴薯栽培、水稻育苗、測土施肥等20項主體栽培技術。同時,該縣還在76個行政村成立了農技推廣協會,發展307戶科技示范戶和3058個農技推廣協會會員。培養駐村駐屯的『農業專家』。去年,綏棱縣各類科技示范園區達到84個,面積22800畝,共推廣水稻超稀植、兩段式育苗等高效農業技術20項,全縣45萬畝水稻畝產達到400公斤。長山鄉一部村科技示范戶王勝海采用兩段式育苗種植水稻,畝產達到650公斤。今年,綏棱縣又投資100多萬元建設縣級科技示范園區8個,引導示范農民提高科技種田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