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4日電 5月的哈爾濱市阿城區小嶺鎮草木新綠,而哈爾濱小嶺冶金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對循環經濟的探索也已開花結果。
公司主管生產的副總姜國玉談起循環經濟眉開眼笑:『以前,我們企業的高爐煤氣無組織排放,見孔就冒;現在,煉鐵、生產水泥,甚至家屬區都用它,高爐煤氣回收利用率達100%。』
而5年前,包括姜國玉在內的公司管理層卻愁眉不展。由於認識不足和設備落後,公司煉鐵產生的高爐煤氣和粉塵直接排入空中。這不僅浪費了能源和資源,還上了環保部門的『黑名單』。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司的老路卻越走越窄。『當時已經無路可退,要麼上循環經濟設備,要麼關閉。』姜國玉說,正是在被動的局面下,公司管理層開始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新路。
姜國玉帶領記者來到煉鐵生產現場。燒結礦車隆隆作響,火紅的鐵條紛紛出爐。他指著這些『面包鐵』說:『這裡面就有高爐煤氣的功勞。』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聳立的大煙囪已和高爐煤氣『無緣』———高爐煤氣被兩根管道同時回收後,分別被送往箱式燒結機和水泥加工車間,最長的一根管道一路逶迤直達職工家屬區。
伴隨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脈搏,循環經濟也越來越『吃香』。煉鐵廢渣也有了用武之地。2002年,企業大規模利用煉鐵廢渣生產水泥。此舉降低了水泥的生產成本,使得企業的產品在同行中有了競爭優勢。
從疲於應付環保部門,到發展循環經濟,哈爾濱小嶺冶金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印證了一個道理:增加利潤和保護環境並不矛盾。自2002年開始,該企業為發展循環經濟陸續投入約4500萬元。但回報也是喜人的。公司副總姜國玉欣慰地告訴記者:『循環經濟一年所創效益達1500萬元左右,3年就收回了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