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2日電 哈爾濱市專家歷經10年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一種名為『小核?酸』的遺傳物質的失衡,是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發病的重要原因。這一發現有望突破多年來抗心律失常藥物療效不佳的困局,為相關治療方法及新藥研發提供理論依據,使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患者看到了希望。
由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學專家楊寶峰教授帶領的課題組,自1998年開始了針對中國人心力衰竭和惡性心律失常發病機制的研究,為尋找有效治療方法及研發療效確切的藥物尋找可靠依據。通過大量基礎和臨床實驗,課題組成功地鎖定了抗心律失常的關鍵點———『小核?酸』。結果證實,正是『小核?酸』的失衡引起了體內某些蛋白質的變化,導致了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發生。
據楊寶峰教授介紹,『小核?酸』是由約22個『核?酸』組成的遺傳編碼物質,它存在於人體細胞內,調節人的生長發育,傳遞人體生物信息,其中包括疾病發生發展的信息。
楊寶峰教授領銜完成的這一重大原創性成果,刊登於英文期刊《自然醫學》,《自然》、《科學》等國際著名科學期刊紛紛發表評論,高度評價楊寶峰教授的研究成果。兩位國際著名心髒生理學家在同期《自然醫學》評論道:『楊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小核?酸是心律失常發生、發展的重要調節物質,抑制小核?酸可明顯降低心梗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這為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帶來了新的希望。』
惡性心律失常與心力衰竭是導致心髒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就是心律紊亂,心髒不能正常射血;而心力衰竭則主要指心髒收縮無力,不能為周身正常輸送血液。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往往伴有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會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目前,中國有心力衰竭患者近千萬,每年因惡性心律失常而猝死者佔10%。臨床主要使用的四大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均療效不佳,現有藥物療效也僅達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