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9日電 今天出版的《黑龍江晨報》刊發署名文章《采煤工成大學生 高考改變一代人》,全文如下:
我是1978年參加高考的,那年我18歲,是吉林省蛟河煤礦的一名采煤工人。采煤工作的艱苦和危險是可想而知的,在我們的礦山上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在井下死亡和受傷的消息。我的大學夢是從千尺深的井下開始的,原始的動機是想離開采煤工作。而從采煤工人到大學生的歷程,付出的艱苦是難以想象的,一方面是繁重而危險的勞動,一方面是時間與資料的匱乏。無論多麼勞累,我都強迫自己每天學習5個小時。復習的時間僅僅半年,由於沒有復習資料,我能做到的就是把教科書全部背了下來。
緊張的高考結束了,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竟然考了我們縣裡的第一名。
我總覺得自己考大學的條件是艱苦的,後來走進大學纔發現許多人都有著與我一樣的苦難而艱辛的經歷。特殊的人生經歷成為『七七級』、『七八級』大學生的共同點。但也恰恰是因為我們曾經的苦難歷程,使得我們那一代大學生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有對知識強烈的追求,所以發奮刻苦成為我們那兩屆集體的學習氛圍。
我自己從一名采煤工人成長為大學生,後來又讀了碩士、博士,當了教授、博士導師,當了大學的副校長,沒有高考制度的恢復,一切
都不可想象。因此,我是懷著特殊的感情來紀念這一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
回顧30年前參加高考的經歷,讓我們感慨萬千。在我們今天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時候,更體會到恢復高考對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意義,認識到我省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特殊意義。
第一,恢復高考制度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聚集了一大批優秀人纔,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和現代化進程。
第二,恢復高考制度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觀念,帶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高考制度是對推薦制的一種否定,蘊涵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基本觀念,是尊重知識、尊重人纔的具體體現。
第三,恢復高考制度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近距離地看,高考制度的恢復是當時中國現實政治的需要,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而長遠地看,這一制度的恢復是中國歷史發展變革的關鍵舉措,它改變的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命運,而是中國的命運,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真正起點。在此帶動下,形成了崇尚科學、崇尚知識、尊重人纔的良好風氣,這種風尚對於中國社會至今還產生著重要影響。這一制度所蘊含的尊重知識、尊重人纔的理念,對於我們黑龍江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黑龍江人一向以豪放粗曠而著稱,而面對這樣的性格和民風,我們就應該更深切地認識到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真正意義,讓我們的社會多幾分精致,少幾分粗鄙;多幾分書卷氣,少幾分酒氣;這也許是民風問題,其實這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對於黑龍江經濟社會的全面振興是具有特殊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