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5日電 題:體制變革打造高等教育發展的『奇跡』
體制改革核心巨變
回顧我省三十年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李高貴直言變化太大了,而這種改變是在不斷改革中體現出來的。最大的變化莫過於1998年前後高校體制改革,我省一些部委院校劃轉地方。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省二十多所高校中,部委院校就佔半數,如哈工大、哈船院、東北林大、哈商大、大慶石油學院等。部委院校辦學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部委投入比較大。但同時弊端也顯而易見。部委辦學,由於系統對人纔需求較為單一,學校自身的許多專業發展受限,專業較窄,不能很好發展,學科、專業過分集中。有時系統急需某類人纔,學校沒有此類專業基礎,但也必須設,導致學科設置不盡合理。而有些專業很強,地方又急需此類人纔,但由於不是一個系統,學生就是分配不過去。我省有一所非常好的高校,其鍋爐專業也非常有名。但是就在本市之內的哈爾濱鍋爐廠急需這個專業人纔,就是要不到。這種怪現象完全是因為體制問題所致。部委辦學的弊端嚴重影響了學校自身的發展,造成大量教學資源的浪費,高校為地方經濟服務也嚴重受限。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高等教育體制必須改革的呼聲愈發強烈。在這種呼聲下,為解決高校體制弊端和小而全、比較分散、無法形成大的學術氛圍的問題,一些高校采取了合並的方式。如哈電工、哈科大和哈機電專科合並成一所理工大學。通過合並形成學科齊全、優勢明顯的多科類學校,以實現規模和效益的統一。
1998年前後,中央加大了高校體制改革的力度,就是高校由部委管理向中央少管、地方多管的方向改變,由此在辦學體制上形成了中央、地方兩級管理的模式。中央管理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只有少數部委保留管理部分高校。當時,我省一次劃轉到地方的院校就達9所,如哈商大、大慶石油學院和哈理工大學等。這種體制變化利於高校按自身規律去辦,利於大學自身功能逐漸完善,利於高校本身科學而又自主地發展。這種改變,又將高校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起來,高校主動找市場,研究為地方經濟服務,高校擴大了英雄用武之地。而在這種緊密結合中,高校又獲得了地方的支持,有力地促進了我省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向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轉變。這次體制的轉變,促成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省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也使我省高校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為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這一切也為我省高校1999年擴招奠定了基礎,成為我省高校擴招後發展平穩的決定因素。
體制改變促成教育大發展
三十年來,我省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進一步完善『三級辦學、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基本完成了高校布局結構調整,優化了資源配置。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教育資源也得到了相應的優化配置。李高貴介紹說,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調動了地方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發展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密切了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推動了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1977年,我省僅有20所普通高校,經過20餘年的改革與發展,1999年我省普通高校發展到39所,2006年達到65所,普通高等教育地市級覆蓋率達到100%。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由1977年的2.6萬人發展到2006年的59.2萬人;在校研究生由1978年的350人增加到2006年的4.27萬人。
與此同時,我省高校後勤社會化也在體制和機制改革上取得豐碩成果。後勤改革滯後曾一度成為制約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瓶頸』,自1999年國務院做出在全國高校進行後勤社會化改革的決定後,我省高校校園環境和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幅度改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從1999年到2006年,我省共新建和改造學生公寓1380萬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學生食堂130萬平方米,高校後勤保障條件大為改善,全省高校呈現出良好發展局面。
體制改變高校自主權擴大
體制的變革為機制的改變提供了保障。回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辦學機制,李高貴說,當時許多高校都有一種手腳被束縛住的感覺。而體制改革後,學校有如被放開了手腳,在各個方面都出現了較大的改革和創新。
高校內部制度體制和機制改革不斷深化。近年來,我省高校在改革學校內部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精簡調整了學校管理機構和人員,提高了效益,轉變了職能。著力加強教學改革,湧現出一批教學改革的典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行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合同制,逐步建立起適合高校特點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高校教師待遇顯著提高,工作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