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30日電 5月29日,正值春耕時節,哈爾濱市呼蘭區大用鎮沈八村的農田裡靜悄悄的,看不到農民勞作的身影。而村裡的大用農機合作社木材加工廠卻十分熱鬧,只見這裡機器轟鳴,40多位工人正忙得熱火朝天。村民劉艷波放下手中的電鋸對記者說,家裡的20多畝地都入股到了農機合作社,已經有3年不種地了。現在丈夫在外面跑運輸,她到這個廠乾活。在家門口打工,既能照顧10歲的孩子,一個月還能掙1000多元錢,村裡好多人都特別羡慕她。
大用農機合作社擁有的產業不止木材加工廠這一個,不必種地而在合作社打工的農民也不止劉艷波一人。三年來,大用農機合作社以農業機械化為中心,不斷擴大發展半徑,探索出一條『1+3』的致富之路,即農機化+(土地流轉+轉移勞力+農業產業化)。村民生動地形容它為:『一個輪子(農機作業)踏步走,兩個輪子(土地流轉)齊步走,三個輪子(勞力轉移)跑步走,四個輪子(農業產業化)飛著走』。
『現在地好種,拖拉機一突突就種完了』
2003年,作為全省首批試點,大用農機合作社在呼蘭區沈八村成立。呼蘭區是典型的雜糧產區,沈八村也不例外,地塊小而分散,一塊地只有三四畝,大農機在地裡作業幾乎無法『轉身』。因此,合作社建社初期,大農機和小地塊的矛盾十分突出,大農機沒有用武之地,自然也談不上經濟效益。
在這種形勢下,合作社決定突破單一的農機作業經營方式,實行土地規模經營。2005年,合作社和村裡156戶農戶簽訂合同,轉包經營農民土地1500畝。2006年發展到5130畝,今年已擴大到2萬畝,其中合作社自營5000畝,合作社+農戶訂單經營的『訂單農業』15000畝。所謂『訂單農業』是由合作社供種、供肥,統一技術指導,定價收購,農戶自己管理的承包責任制。目前,合作社的經營范圍已輻射到周邊4個鄉鎮12個村。
合作社看准了綠色食品這一商機,全部種了無公害玉米。從施肥、田間管理、收獲、加工、銷售,完全按照綠色食品標准程序組織生產,實行機械化作業、標准化種植。社員們說:『現在地好種,拖拉機一突突就種完了。』
只有將分開的五指握成拳頭,纔能形成力量。沈八村有148戶擁有農機,原來都是一家一戶生產,力量單薄。合作社組建後,將全村有農機戶組織起來,建立協會,統一供油、統一質量、統一收費,從種到收農田作業項目為17項,過去13項要由人工畜力完成,現在合作社經營的土地有15項實現了機械化。
『社員要想富,得走產業化這條路』
如果合作社只在『地』裡打轉,讓農機一年生產半年閑,合作社就無法發展壯大。
2005年,合作社延伸產業鏈條,開闢新的生產項目。利用周邊富餘的雞糞、牛糞,配套建成有機生物復合肥廠,年生產農家肥和生物有機肥2.1萬噸,全部用於綠色作物種植,一噸肥就節省成本500元錢。2006年,合作社配套建成糧食加工廠,將玉米深加工,外銷到北京、大連等地,其效益是原糧的2.8倍;同年,建成木材加工廠,發展林業生產;合作社還成立了工程隊,參加村鎮的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通過競標承包了通村白色路面6.9公裡,收入350萬元。
產業化令大用農機合作社飛速發展。2006年,合作社收入645萬元,其中70%來自各項產業。入股農戶由當初的800戶發展到現有的1100戶。2003年,合作社入股總額為181萬元(其中省政府投入100萬元)。如今,合作社已擁有農業機械、加工機械、施工機械,基本建設等固定資產710萬元。『社裡安排有活乾,當年收入翻兩番』
過去村民一年裡是春播1個月,鏟地2個月,秋收1個月,一年4個月農活,其餘8個月都在『乾待』。土地入股後,農民的時間更多了。合作社將全村富餘勞動力組織起來,進行糧食收購加工、造林積肥、築路施工,將一年的生產項目排得滿滿的。社員們(合作社成員)說,現在一年四季都是機器在響、馬達轟鳴,人沒有閑著的時候。2006年,合作社安排務工社員200多人,佔實際入社農戶勞動力的80%。
農民當然也富了。農機手陳廣和對記者說:『入社前我一年乾4個月活兒,只能掙4000塊錢。入社後活兒多了,多掙了8000塊錢,等於一年收入翻了兩番。』村民許振克今春剛與合作社簽了合同,成為『訂單農業』戶。他一臉輕松地告訴記者,他家的40畝地都種上了綠色玉米,1公斤玉米能比市場價多掙3角錢。而且合作社還給他提供種子、化肥,負責播種和收獲。現在,春播已結束,他可以放心出去打工掙錢了。
采訪結束時,望著綠意蓬勃的大田,大用農機合作社董事長林永明向記者描繪了合作社的發展藍圖:3年內,合作社將在鎮裡6個村發展綠色作物種植面積5萬畝,產糧3萬噸,使8個村3150戶農民受益。同時做大做強優良種子、優質化肥兩個主導產業,利用糧食加工副料發展養殖業、釀造業。 2005年,合作社延伸產業鏈條,開闢新的生產項目。利用周邊富餘的雞糞、牛糞,配套建成有機生物復合肥廠,年生產農家肥和生物有機肥2.1萬噸,全部用於綠色作物種植,一噸肥就節省成本500元錢。2006年,合作社配套建成糧食加工廠,將玉米深加工,外銷到北京、大連等地,其效益是原糧的2.8倍;同年,建成木材加工廠,發展林業生產;合作社還成立了工程隊,參加村鎮的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通過競標承包了通村白色路面6.9公裡,收入350萬元。
產業化令大用農機合作社飛速發展。2006年,合作社收入645萬元,其中70%來自各項產業。入股農戶由當初的800戶發展到現有的1100戶。2003年,合作社入股總額為181萬元(其中省政府投入100萬元)。如今,合作社已擁有農業機械、加工機械、施工機械,基本建設等固定資產710萬元。『社裡安排有活乾,當年收入翻兩番』
過去村民一年裡是春播1個月,鏟地2個月,秋收1個月,一年4個月農活,其餘8個月都在『乾待』。土地入股後,農民的時間更多了。合作社將全村富餘勞動力組織起來,進行糧食收購加工、造林積肥、築路施工,將一年的生產項目排得滿滿的。社員們(合作社成員)說,現在一年四季都是機器在響、馬達轟鳴,人沒有閑著的時候。2006年,合作社安排務工社員200多人,佔實際入社農戶勞動力的80%。
農民當然也富了。農機手陳廣和對記者說:『入社前我一年乾4個月活兒,只能掙4000塊錢。入社後活兒多了,多掙了8000塊錢,等於一年收入翻了兩番。』村民許振克今春剛與合作社簽了合同,成為『訂單農業』戶。他一臉輕松地告訴記者,他家的40畝地都種上了綠色玉米,1公斤玉米能比市場價多掙3角錢。而且合作社還給他提供種子、化肥,負責播種和收獲。現在,春播已結束,他可以放心出去打工掙錢了。
采訪結束時,望著綠意蓬勃的大田,大用農機合作社董事長林永明向記者描繪了合作社的發展藍圖:3年內,合作社將在鎮裡6個村發展綠色作物種植面積5萬畝,產糧3萬噸,使8個村3150戶農民受益。同時做大做強優良種子、優質化肥兩個主導產業,利用糧食加工副料發展養殖業、釀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