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7日電 發展現代農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現代農業最基本的特征是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科學化。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打破小生產的自然農業局面,突破目前情況下的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否則,每家『幾畝地一頭牛』,這一切都將無從談起。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完善現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促進土地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應靠市場機制自發作用,政府不能強制推動,但在這之中,政府決不是不可作為。
這一切,從王俊義家庭農場的實際發展歷程中可略見一般。
人,還是那些人,只是聯合到了一起;活,乾的還是那樣活———種地,只是地種的多了;一切也就都發生了變化。克山縣西河鎮保勝村王俊義家庭農場:四個家庭,重組成一個大家庭,把地放在一起經營、並逐漸擴大規模,同一本收入、支出賬,由百餘畝地起步,發展到今天,經營耕地5120畝,擁有大型農業機械4臺套,固定資產200多萬元,年純收入50多萬元。『日子』由原來『吃飽吃不好』到『遠近聞名的大富戶』。
日前,記者走進了王俊義家。
土地規模經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的必由之路。土地由農民一家一戶經營,種植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就難以提高,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也就難以實現。
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必由之路
今年68歲的王俊義是這個大家庭中的『老爺子』。他有四個兒子———王銀巨、王金巨、王寶巨、王財巨,人稱王家的『吉祥四寶』。
第一輪土地承包之後,王俊義及四個兒子家、15口人每人分得8.3畝承包田,收入微薄,家境本不富裕,遇到歉收年頭就捉襟見肘。
平時愛看《新聞聯播》的王俊義是村裡的『明白人兒』,多年來,他一直在琢磨:為什麼咱們就富不起來?1995年初的一天,王俊義從電視上看到廣西農民家庭農場『戶耕十二畝』的新聞報道,茅塞頓開———『規模出效益呀!』王俊義立即召集四個兒子開家庭會議:『我們都是地道的莊稼把式,種地有經驗,要致富還得在土地上作文章。但是不能再一家一戶單乾了,要聯合!』,他的這一想法得到兒子們的一致贊同。他們把各自的土地拿出來,聯合經營,實行統一地塊、統一購種、統一施肥、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把24畝地進行連片作業小規模經營。當年,王俊義和他的『吉祥四寶』,聯合經營實現效益1萬餘元。
王俊義掘到第一桶金後,跟兒子、兒媳婦商量:『我們不能小富即安,不要急於分紅,要再擴大生產規模。』
急於擴大生產規模的王家恰逢西河鎮組建『能人聯合體』,王俊義作為能人參加了會議。他的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想法得到了鎮黨委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持,鎮黨委決定優先將外出務工的農民流轉的土地承包給王俊義。這一次,王俊義爭取到了本村20多戶土地的承包權。
為爭取更多的土地,王俊義和四個兒子走家串戶,了解誰家外出務工,主動上門談承包事宜。王家父子在村裡樂於助人,人緣好,村民都知道他們是種地好手,並且他們的承包價格每畝比市場價高10元,大家都願意把土地交給他們。為真正做到大塊土地連片種植,他還用自家分的一等地和高價買的好地與別人的四等次地進行交換。到1999年,王家經營土地面積增加到600多畝,當年種地和機械作業純收入達到13萬元,家庭農場有了最初的模樣。雪球越滾越大,到2006年,王家的土地面積達到了3800畝,已擁有大型農機具四臺套,(其中鏈軌拖拉機2臺套,聯合收割機2臺),小型農機具三臺。今年,他們的耕種面積達到了5120畝,預計土地收入和機械作業收入可至少實現50多萬元。
現代農業對農業整個生產流程及從業者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是小小的家庭農場,也必須要有現代經營機制、現代經營理念。
現代農業需用現代經營理念
王俊義家庭農場,祖孫三代,具有最高文化的是老四王財巨———家裡唯一的高中畢業生;但這裡卻讓我們看到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現代經營機制,體會出了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現代經營理念。在王家,王俊義是總管,親自負責資金分配和決策。老大主抓全面工作,但管事不管錢;老二是生產隊長,負責安排生產中的諸多事宜;老三是技術主管,負責農機具的維修、改進;老四高中畢業,有文化又精明,負責財務工作。男人辛勤勞動,王家的婦女各個不讓須眉,都會開大機械和小型拖拉機,每名婦女既是田間戰斗員,又是炊事員。在農忙時家裡特設伙食點,由專人做飯,全家統一伙食,按時上下班,不忙時則分散勞作。
聯合經營,賬上要清。王俊義清楚『親兄弟也要明算賬。』在他們家的賬本上,每項支出不論額度大小,就連買幾根冰棍兒的錢也要及時清楚地上賬。家庭每名成員實行定崗定責定薪,現金由他親自管理,支取實行三聯單,即負責人、本人、管賬的三人同時簽字蓋章,方可支取;實行統一支出,統一管理,每個家庭都有其家庭賬戶,除去土地上的投入資金,年終把所有收入分撥到各個賬戶,實行花有憑證,不取則存的原則;出門辦事、采購均實行報賬制,整個經營收入和支出有總賬和明細賬,做到公開透明民主。
今年孫子要上高三了,想買一部手機,大伯王銀巨批的標准是600元,孫子又做了爺爺的工作,增加到1000元,但這400元是爺爺的『私房錢』。在王家,學生的支出可以得到照顧,孩子們的成績都還不錯,王俊義說,將來更大規模的家庭農場還等著他們接班呢,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壞了規矩。一切按規矩來辦,多年來,王家無論賺多賺少,沒有人因為錢的問題鬧矛盾。四兄弟之間、四妯娌之間更是和和氣氣、尊老愛幼、和睦相處。
現代農業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挖掘土地等資源的增產潛力,更大程度地提高資源的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實現農村社會的分工分業。
筆筆增收突顯規模經營賬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談起規模經營,王銀巨給我們算了幾筆意想不到的賬,先是耕地挖潛賬:零散耕地大約每一百畝有10個以上坎溝(家庭聯產承包後,一片地要分成無數塊,每家一塊,塊與塊之間的界隔),我們的5000多畝地連片整理後,多出近200畝土地,僅此一項每年增收4萬餘元。規模帶來的其它效益賬:因為數量大,置種、購買農藥、化肥都能享受出廠價,還能送貨上門,省了路費。大型機械作業僅播種一項,每畝能省1.1公斤種子,(以今年的價格計算)節省4元錢;再加上機械和人工節約,每畝地基本可較一家一戶耕種成本少8-10元,但產量卻能增加10%,這是一筆非常可觀的致富賬。
算了王家的小賬後,同行的西河鎮黨委書記劉鳳德又給我們算了一筆大賬:這些年,王俊義家經營的土地中,有78戶是本村的,15戶鄰村的,這93戶人家大約有200人因此從土地上走出去,在哈爾濱、大連、沈陽等地打工,每人每年收入1-3萬元,總增收150多萬元;除此,王俊義家每年耕種要僱用4000多個工,以每天每人付35元算,每年要支出10多萬元,也就是說使很多村民『農閑變農忙』,每年要增收10多萬元。
『老王家一下地,全村的地裡就都是小四輪。』富起來的王家,還成了村民們的『標杆兒』,當地老百姓自動形成了一條潛規則———種地看老王家什麼時候種、種什麼,賣糧看老王家什麼時候賣,賣多少。去年看王俊義家秋後存大豆,各家各戶也都存了一部分,全村共儲了1000噸,都賣上了好價。
由於王俊義的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大,銷售路子廣,王家在購買農藥、化肥、種子、銷售各個環節都能得到商家的一定優惠,一瓶15元的農藥,王家買只要11元,每袋化肥能省2-3元,還能送貨上門,連路費都省了。村民們都委托王銀巨代購,多年來他一直無償為村民代購,從沒加過一分錢。僅今年春天以來,為全村農戶節省農藥、化肥、種子款5萬多元。王家的規模經營給別人也帶來了不菲的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現代農業用現代工業裝備的同時,必須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由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勞動者從事。
科技是現代農業第一助力
種地幾十年的王俊義深知,大規模的土地經營只靠『汗珠子掉地摔八瓣兒』是不行的,『必須要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王俊義督陣讓幾個兒子學習農業知識、了解最新的農業科技信息,掌握應用大型農業機械。爺兒幾個文化底子薄,去專業學校學習不切實際,時間也不允許。恰逢此時,為了提高農民素質,西河鎮根據農民生產的實際需要,創辦了具有特色的『農民大學』,農業專家、種植能手、精通政策的鄉村乾部走村進戶,把課堂設在農民的田間地頭,對癥下藥為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幾年來,王俊義和他的『吉祥四寶』排班輪流去『充電』。大兒子王銀巨如今已由『農民大學』的學生,成為那裡的老師,經常在自家的大豆地裡給村民傳授種地經驗。三兒子寶巨本來就心靈手巧,在農機課老師的指導下,很快就能獨立維修家裡的那幾臺大機械了,有的地方經過改良,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四兒子財巨精細聰明,學成後把自家的賬目整理得非常規范。
王俊義堅持科學種田,科學管理,他捨得投入,所有地塊全部實施大機械作業。他年年訂閱農村報,家裡牆上貼的都是農業技術部門的聯系電話。實施大豆良種工程是他最重視的,高標准,高質量,保證一次出全苗,出壯苗。王俊義家的大豆全部是墾26,墾27,哈北46-1這樣的高油高蛋白高脂品種,因為質量好,南方有幾家客商都願意收購他家的大豆,價格還高於別人。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今年的東北三省農博會種植業擂臺賽上,王俊義和他的『吉祥四寶』獲得了一等獎,王家種的大豆遠近聞名。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等,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靠市場手段運作,政府不能強制實行,但在這之中,政府決不是不可作為,其作為更不是可有可無。
現代農業建設需插『金翅膀』
談起王家致富的歷程,王俊義一再強調說:『離不開鎮裡、村裡的支持。鎮經濟辦、服務辦經常上門,把最新的銷售信息、最新的耕種技術教授給我們,還免費為我們大戶搞測土配方施肥……』
王俊義此話確有來由。去年年末,鎮服務辦依據掌握的信息找王俊義商討,一致認為『明年初大豆會漲價』,王家就儲存了100噸大豆,今年4月以每公斤2.98元的價格賣出去,每噸增收400多元。為了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鼓勵土地流轉的積極性,使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得以有效整合,西河鎮特出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對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信息、培訓、法律援助等優質服務的同時;鎮裡規定:凡是耕種土地1000~3000畝的經營大戶獎5000元,耕種5000畝以上的經營大戶獎10000元;千畝以上的大戶,土地發包在同等價格情況下,優先承包、優先為其進行測土、優先協調科技部門指導、優先協調貸款等等。
王銀巨告訴我們,今年他家5000多畝地種的都是大豆。為什麼敢如此決策?他充滿信心地說,『這一方面是我自己的觀察,另一方面就是鎮裡提供的信息:經過市場調研,去年大豆減產30%,很多人都不種了,今年秋天的大豆價格肯定還要穩中有昇,種大豆一定能賺錢。』前幾天鎮裡告訴他『柴油要漲價』,他趕緊讓弟弟把家中那個8噸的大油罐和3噸的小油罐都裝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