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勃利縣大六村: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
2007-07-18 10:58:51 來源:七臺河日報  作者:徐小力 李新 黃曉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8日電 七臺河市勃利縣小五站鎮大六村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從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問題入手,幫助農民尋找切實可行的增收途徑,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

  小五站鎮大六村現有農戶518戶、2018人,今年被確定為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為了在建設新農村中真正讓農民受益、得實惠,這個村與幫建單位共同研究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規劃,即以促農增收為目標,以改善生存環境為基礎,因地制宜開展新農村建設,去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實現3470元,今年預計人均收入達到3600元以上。

  針對距離七臺河市較近這個地理優勢,村委會加大了引導農戶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和養殖業的力度。今年的蔬菜種植重點放在了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和瓜果的生產上,截至目前,已經發展果菜種植面積3000畝,建設特種水果、藥材小區3000畝,今年預計經濟作物收入可達120萬元,佔農業總收入的20%,戶均增收5000元。

  大六村離大森林食品集團很近,經過與企業的洽談、協商,他們建起了自己的養殖小區,發展肉雞養殖,年出欄達到5萬只,預計戶均增收2000元;同時依托七臺河市市場需求發展了特色養殖七彩山雞,上半年出欄達到1500只,養殖戶預計年增收3000元;同時擴大了山、綿羊養殖規模,預計年末可實現存欄1000只、出欄1000只,使畜牧業收入穩步提高,養殖戶戶均增收2000元。

  大六村人多地少,有50%的剩餘勞動力,農民苦於沒有技能找不到掙錢出路。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村委會充分利用縣裡實施『陽光工程』的契機,通過縣農委、勞動等部門組織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到目前共轉移剩餘勞動力100人,年可增加收入50萬元。

  針對村民反映強烈的道路問題,村委會在有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向上爭取通村公路項目,共投入128.35萬元,把村內2.9公裡主要道路修建成為高強度白色路面,徹底解決了多年來想解決而又沒有能力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村委會還一鼓作氣治理截流溝2000延米,排水溝2000延米,同時對500畝窪地和1000畝旱地的水土流失進行了改造。在征求農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村委會又投入25萬元建設了250平方米的文化辦公綜合樓,為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改善辦公環境創造了條件。

  物質生活改善了,農民們的心裡亮堂了,對精神生活要求也高了。通過開展精神文明等創建活動,全村評比出八星級文明戶70戶,十星級以上文明戶達259戶,封建迷信和賭博等不良現象在村內滅跡。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