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1日電 近日,哈爾濱市召開了檢查井(俗稱馬葫蘆)監督管理工作會議,研究治理馬葫蘆,防止再出現因其造成的傷人吞車事故。
從2004年開始,哈市對馬葫蘆的治理從來沒有間斷過。然而,3年時間過去了,馬葫蘆傷人吞車事件仍舊頻頻發生。無論是走路的、騎車的還是開車的,也無論是年老的、年幼,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遭遇『馬路陷阱』,輕則磕掉門牙、摔破皮,重則被摔進醫院、搭上性命。受害者少則花費數百元,多則花費數萬元——車輛的損失還不計算在內。走著走著,人『沒』了的事件已經發生多起。今年馬葫蘆傷人事件愈發頻繁。市民不禁要問,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城市難道連一個小小的馬葫蘆也管不好嗎?
『馬路陷阱』 傷人吞車
馬葫蘆傷人、吞車事件由來已久。由於前些年都是個別事件,並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慘劇在2004年接連發生,這一年,兩個鮮活的生命被馬葫蘆吞噬。
往年事故接連不斷
2004年3月23日傍晚,哈爾濱市9歲男孩徐冰來到馬家溝河畔公園玩耍。在走過一個由竹條、鋸末子、玻璃絲等物品壓制而成的排水井蓋時,井蓋突然破碎,徐冰掉入排水井中被污水衝走。數小時後,小徐冰的屍體在幾千米外的污水處理廠被發現。
2004年5月9日深夜,哈爾濱市師范大學21歲大學生袁博與同學返回宿捨樓時,突然跌進了一個未設任何警示標志、沒有井蓋的馬葫蘆中溺水身亡。
從2004年開始,哈市開始對馬葫蘆進行整治。然而,雖然沒有再發生過市民殞命馬葫蘆的事件,但是馬葫蘆傷人、吞車的事故卻從未停止過:
2004年9月21日,劉女士掉進了哈市道裡區正陽花園5棟樓附近的一個馬葫蘆裡。
2005年10月9日下午,一名婦女背著一名兒童在行至哈爾濱市松北區一在建工地時,踩到一個蓋著塑料布的馬葫蘆上,兩人雙雙掉進馬葫蘆裡。
2006年3月12日,來哈建廠的投資商香港聖碘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天夫,掉進哈市道外南勛街62號正大龍生家園門前的馬葫蘆裡。
2006年3月14日晚,哈市香坊區一男子在騎自行車回家的途中,陷入一個沒蓋的馬葫蘆裡,導致面部嚴重受傷。
2006年3月17日晚,哈爾濱29歲的中學教師由明化騎自行車行駛到動力區民生路時,自行車紮入一個破損的排水井中,造成面部多處受傷。
2006年8月6日11時許,在哈市道外區大新街70號門前,駕駛摩托車的市民李先生被一個沒有井蓋的馬葫蘆絆倒在地,身體多處受傷。
2006年8月23日,哈爾濱市道外區的一位六旬老嫗一腳踩進了小區內破損的馬葫蘆蓋裡,右小腿被卡傷。
2006年9月12日晚,一輛吉普車在行駛到哈爾濱道外區三機街跨線橋道口處時,右後輪突然陷進了一個沒有蓋的馬葫蘆內,吉普車的油箱被磕漏油並發生燃燒,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2006年10月7日,劉俊停掉入顧鄉合力街一馬葫蘆中。
……
據哈爾濱市12319熱線統計,2005年1至5月份,該熱線共接到1709例與馬葫蘆有關的舉報電話,因馬葫蘆坍塌造成車輛受損的事故有40多起。而2006年,僅媒體報道的馬葫蘆傷人事件就有10多起,傷車事件更是不計其數——尤其是出租車司機更是深受其害。
今年事故一天四起
據哈市城管監督指揮中心統計顯示:2007年年初至今,哈爾濱市已發生824起馬葫蘆相關事件,平均每天發生4起還多。其中傷人事故11起、吞車事故58起。僅7月份哈爾濱市就發生了30餘件馬葫蘆事故,其中『吃人』、吞車事故接連發生:
7日8時許,一騎摩托車的市民摔進道裡區建國街一無蓋馬葫蘆受傷;7日20時,有3輛機動車分別掉進道裡區建國街和建河街等處的無蓋馬葫蘆裡;8日12時許,一七旬老者不慎墜入道裡區安達街一2米多深的『張嘴』馬葫蘆中,全身多處受傷;8日17時許,穆先生騎自行車出門時,自行車前輪陷進一無蓋馬葫蘆裡,當場磕掉一顆門牙,嘴部摔傷流血縫了8針;1日至9日,道裡區上海街人行道上一無蓋馬葫蘆連『吃』5人;11日22時許,騎自行車的市民齊某掉進『張嘴』排水井受傷……
馬葫蘆傷人身,管理部門傷人心。在近幾年發生的馬葫蘆傷人事件中,幾乎所有的當事人都遭遇相關部門的推諉,不要說賠償,就連起碼的醫藥費也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纔能討回。
『馬路陷阱』病根分析
如果說,2004年以前哈市出現馬葫蘆傷人、傷車事件是因為沒有具體部門管理,但是2004年,哈爾濱市成立了『馬葫蘆辦』(最初設在哈市建委所屬的哈爾濱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2006年,成立了哈市檢查井監管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哈爾濱市城管局。)專門管理馬葫蘆,情況卻並沒有好轉。
設置混亂遍地『陷阱』
馬葫蘆設置無序,造成『馬路陷阱』遍地。有關人士表示,近兩年哈市馬葫蘆傷人、傷車事件頻發,與其設置不規范有很大關系。隨著城市的發展,哈市不僅是車行道上的馬葫蘆越來越多,人行道上也出現眾多馬葫蘆。在馬葫蘆的設置上相關部門沒有盡到到監管的責任,任由各個部門隨意設置。由於缺少規劃,產權單位想在哪裡設就設在哪裡,造成哈市馬葫蘆眾多,給市民安全埋下隱患。今年7月9日晚,道裡區居民尹師傅在愛建社區裡的上海街散步時,突然掉進人行道上的馬葫蘆。
馬葫蘆數量至今不明
機構設置了,權力給了,文件出臺了,馬葫蘆吃人的『嘴』仍舊在張著!有關人士認為,馬葫蘆張嘴的直接原因是井蓋丟失、超載車破壞等,而根本原因是監督部門監管不力。
『馬葫蘆辦』成立3年了,馬葫蘆的總數仍是個謎。據哈爾濱市城管局副局長劉凱仁介紹,哈爾濱市馬葫蘆產權涉及供水、排水、供熱、通信、燃氣等16家單位,約20萬個馬葫蘆。『但這個數字是兩年前由哈爾濱市建委統計的,目前沒有最新的數字。』前不久完成的哈爾濱市地理信息普查,其中普查馬葫蘆約15萬個(不包括封閉小區、庭院),實際數據不詳。
『馬路陷阱』八成無主
據哈市檢查井監管辦介紹, 馬葫蘆的歸屬大致可分為,有主、無主、主人難以認定三大類。在發生的馬葫蘆事故中,有八成左右是無主或是一時無法認定產權的馬葫蘆。無主即無人管理、無人維修、無人擔責,天長日久必然造成破損、井蓋缺失等情況。由於不清楚其存在,自然做不到及時管理、維護和事先預防,無主馬葫蘆成了隱藏在城市中的『地雷』。
有主『陷阱』無一問責
整治只停留在表面,沒有對馬葫蘆的『主人』實行問責。近年來,哈爾濱市多次召開馬葫蘆專項整治會議。幾乎都是發現問題,下一張督辦單,要求對出現問題的馬葫蘆進行處理。對於出現問題的馬葫蘆產權單位,也只停留在通報批評的層面上。今年年初至今發生了824起馬葫蘆相關事件。哈爾濱市監督檢查井辦公室只是給部分出現問題的馬葫蘆產權單位下達了《整治問題馬葫蘆通知》、《整治問題馬葫蘆督辦單》。據悉,至今沒有一家造成事故的馬葫蘆產權單位受到處罰。一位馬葫蘆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曾表示,馬葫蘆的產權單位有的是中直或省直單位,不便於管理;監管部門又都是兄弟單位,『不好撕破臉皮』。由於沒有施行問責機制,導致產權單位不重視管理維修,這也在一定程度
造成事故頻發。
由於監管部門沒有做到對馬葫蘆心中有數,我們看到一旦出了事故,往往在短時間內找不到產權單位,或者各個相關單位相互推諉,給傷者不僅帶來肉體上的傷害,更帶來精神上的傷害。
『馬路陷阱』 如何治理
如今,馬葫蘆傷人吞車事件數量有持續增長的態勢,已嚴重威脅到市民和車輛的出行安全。因此,必須花大力氣整治,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給百姓創造安全的出行環境。
填埋廢棄無主馬葫蘆
哈爾濱市檢查井監管辦的有關人士曾表示,對於無主的馬葫蘆,他們將與有關產權單位進行核對,並在媒體上公布,確認無主後將其埋死。對此,有關人士建議,要准確掌握正在使用的馬葫蘆數量,然後對無主和廢棄的馬葫蘆進行集中處理。如果馬葫蘆裡的管線沒有回收價值,應該統一填埋,不能發現一個纔填埋一個。
目前,哈市政道路上有排水、供熱、通信、燃氣等管線單位16家,每家都是各自為政,自己巡查自己的馬葫蘆。同一條街路上,設有各類管線10餘條,甚至更多。每條管線都有巡線員,導致人力資源大量浪費。一位業內人士曾建議,哈爾濱市應該由政府組織,抽調各個管線產權單位的巡線人員組成一家或幾家專業的巡線公司,實行包片負責制。不僅節省人力,出現事故後可直接找到責任人。同時,巡線公司還可以給管轄范圍內的馬葫蘆上保險,發生事故還可理賠。
合並管線減少馬葫蘆
針對目前馬葫蘆設置混亂的問題,專家建議:合並同類管線,建設地下管廊。哈工大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交通運輸系主任張亞平表示,對於新建道路設置的馬葫蘆,應該統一規劃,不能一種管線設置一排馬葫蘆,互相之間沒有衝突的管線盡量合並,減少路面上馬葫蘆的數量。有條件的新建街路應該建設地下管廊,徹底解決道路遍地『陷阱』的問題。同時,應該把馬葫蘆盡量設置在停車道或非機動車道,減少行車道和人行道上馬葫蘆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減少安全隱患。
加強監管追究責任人
建立完善的約束和問責機制是解決『馬葫蘆』陷阱的最有效的方法。哈市政協委員孫殿君表示,整治馬葫蘆問題不能停留在督辦、動員、通報的層面上,應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和問責機制,並且能夠貫徹執行,不能軟管理,否則就是在拿百姓的生命財產當兒戲。
孫殿君委員建議,如果哪個產權單位的馬葫蘆出現問題,首先應該追究管線單位和管線單位主要負責人的責任,采取行政、經濟等手段進行處罰,並且在今後的道路挖掘審批上給予制約。同時,應追究監管單位負責人的責任。
哈市道裡區人大代表、哈市現代骨傷醫院院長李天榮說,馬葫蘆問題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作為監管部門必須監管到位。出現事故首先應問責監管部門的責任,而監管部門應該以防范管理為主,事後的整改、處罰都說明監管不力。為了解決城市管理難題,哈爾濱市上馬了數字監控設施,並提出實施『網格化』管理,給馬葫蘆上了『戶口』。但不管怎麼做,重要的都是要精細管理,敢於問責,時刻警惕,堵住馬葫蘆的『嘴』。不能再讓馬葫蘆『為非作歹』,讓百姓高高興興出門,安安全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