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東北網8月10日電 『宋老師來看我們了!』7月30日,趙佳鵬遠遠地看見宋洪舉向自己家走來,高興得一下子跳了起來。小佳鵬向老師問了聲好,就急忙跑了出去,奔向左鄰右捨招呼同學們去了。
『放假一個月了,挺想學校,挺想孩子們!』宋洪舉,漠河邊防某部三連戰士,2005年底走進北極綠色軍營。
進軍營,是宋洪舉的美好向往,也是辛酸之舉。在2005年高考中,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南昌理工學院,但內蒙古農村的貧寒家境,使他不得不放棄求學的機會。貧窮的痛苦,在他的腦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走進軍營的宋洪舉,看到駐地北紅村小學師資嚴重缺乏,一個念頭油然而生:支教。『我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這些孩子們,讓他們學到知識,長大後建設家鄉,告別貧窮。』
宋洪舉的想法得到了部隊的支持。『他的政治、文化、身體素質都非常好,為讓他集中精力支教,連隊在各方面一路綠燈。』連隊指導員邢天東介紹,為了讓宋洪舉能夠勝任,部隊還特意把他送到縣第二小學實習了兩周。
北紅村是漠河縣偏遠小山村,距漠河縣車程兩個多小時。村小學加上校長梁景文只有兩名教師,英語、體育、音樂、思想品德等課程因無師資不得不『撂荒』,正常教學都無法保證。許多家長捨近求遠,把孩子送到了其他學校。
宋洪舉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他一個人擔負起除語文、數學外的所有課程,孩子們的義務教育真正有了保障。
課程太多,宋洪舉幾乎每天都得加班加點備課。深夜,戰友們都安然入睡,可他,還在琢磨『怎麼講能讓孩子們聽得更明白』。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去年期末考試,僅英語一門課,他的23個『小弟子』竟然有13人得滿分。孩子們樂呀,家長們更是交口稱贊,送走的孩子又一個個地回來了。
宋洪舉教給孩子們的不僅是課本上的知識。為培養孩子們集體觀念、團結意識,他帶著大家幫助村裡的孤寡老人劈柴抬水、打掃衛生;『衣服髒了,明天換換』、『去洗洗臉』——孩子們缺乏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他時刻督促;他把簡單的軍事訓練內容融入體育課中,培養孩子們獨立品質、堅定意識;音樂課上,他教唱『八榮八恥』歌,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念。
雖然是『編外』老師,但宋洪舉時刻銘記為人師表。學校距連隊3公裡,他每天往返兩次,校長和家長多次留他吃午飯,他都婉言謝絕,『這是我們的紀律』;津貼本就不多,可他卻常常給家庭困難的學生買學習用品;面對後進生,他和風細雨,鼓勵他們迎頭趕上;冬天天黑得早,他總是和最後離校的學生一起走,把他們送回家再回連隊。
一年多,他不但和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支教行動也使軍民關系親如一家。學校條件差,部隊投了16萬元修起大門、圍欄,維修校捨,平整操場;部隊有事,村民二話不說,缺人來人,要車出車。
『自己有能力幫助這些孩子們,感覺很舒服,也有一種成就感。有可能的話,希望年底能轉為士官,繼續擔任這個工作,為孩子們盡一份義務,做一份貢獻!』被評為『2006年感動興安十大人物』的宋洪舉,對自己的支教工作戀戀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