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1日電 7月27日,已過耳順之年的民俗藝人翟孟義和老伴,起個大早打點『行囊』,先把包著牛皮紙的木浮雕組『關東十八怪』從床底下拽出來,又從陽臺、客廳牆上把其它的板皮雕等工藝品裝上車。
背起『行囊』,翟老乘坐哈爾濱市文聯為他們准備的『專車』,從阿城區小嶺鎮趕到哈爾濱市內的斯大林公園,參加7月28日開幕的『第八屆哈爾濱民間民俗藝術博覽會』。
平臺效應:哈博會的『免門票』啟示
和翟老一樣,來自江蘇、遼寧等8個城市以及我省13個地市的民間藝人,也都提早一天來到斯大林公園,精心布置自己的展位,將自己一年只能露一次臉的民俗工藝品,小心地擺在展臺上。
7月28日,第八屆哈爾濱民間民俗藝術博覽會開展,百餘種近2萬件作品吸引了近4萬觀眾的目光。這些作品中,既有地域特色濃郁的魚皮文化藝術品、樺皮文化藝術品、薩滿文化藝術品、民間實用手工藝術品等,也有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紫砂藝術、竹木牙雕等藝術種類,更有民間藝人最新挖掘和拓展的發絲繡、鴯?蛋雕刻等藝術品。
8月6日,為期10天的『哈博會』落下帷幕。翟孟義開始打點回程的『行囊』。此時,『行囊』明顯輕了許多。翟老說:『東西帶少了,這次賣得太好了,有點出人意料。』
與往屆不同,這次展會將場地設在了不用門票的斯大林公園。一位民俗藝人說:『以前都是「賠本賺吆喝」,誰會花10元錢,進場看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手工藝品?這次就不同了,政府為民俗藝人和市民提供了接觸機會。』
夾縫之中:黑土民俗工藝品難覓芳蹤
西安的彩繪泥塑、仿唐三彩、戶縣農民畫和木版年畫;杭州的檀香扇、綢扇;長春的玉石雕刻、羽毛畫等等,幾乎每個旅游城市都把具有地域特征的民俗旅游紀念品推向市場。
然而哈爾濱這座『冬玩冰雪夏避暑』的旅游名城,其有影響的旅游紀念品卻在市場上難覓芳蹤。讓人津津樂道的大列巴和紅腸等,由於攜帶不便和無法長期保存,無法擔負重任。而具有黑土地特色的民俗工藝品卻前途光明。
民俗藝人周振華說,哈爾濱的俄羅斯紀念品和東北土特產商店很多,但這些都不能代表哈爾濱的地方民俗特色。哈爾濱本地人想買民俗紀念品都不知道哪裡有,更何況外來游客?她說:『哈爾濱應設立民俗商品一條街,這不僅為本地的民俗工藝品提供平臺,更可以提昇哈爾濱的形象。』
突圍之路: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植
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民俗藝人既是制作者,又是銷售者。因為缺乏一個固定的市場平臺,又沒有整合資源的開發者,他們只能以自產自銷的家庭作坊的方式生產,一旦需要大批量規模化的生產,他們也無能為力,只能『望錢興嘆』。
一些民俗藝人表示,曾有一些商人希望同他們合作,他們也很願意,但每次涉及到經濟問題,商人都表示要等工藝品賣出後,纔可以支付現金,『在定價上,一些商人總是含糊其辭,我們又不懂行情,真怕吃大虧!』
一方面是民俗藝人的困惑和被動,一方面是游客們抱憾而歸。哈爾濱市旅游局規劃處李文革說,目前,民俗藝人對工藝品的研發欠缺,相關部門在加強市場引導的同時,還應加大對民俗工藝品研發、生產、銷售的扶植力度。
專家觀點
哈爾濱的民俗工藝品從生產到市場脫節嚴重。政府應當投入資金,並給予政策引導。
藝人現場制作和景區相結合,讓游客能夠參與其中。
政府應當在每屆旅游紀念品大賽上的獲獎作品中確定能夠代表哈爾濱形象的產品,向社會招標或委托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