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振興東北戰略深入實施 困擾發展深層次難題漸次破解
2007-08-19 10:06:10 來源:新華網  作者:褚曉亮、石慶偉、孫英威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長春8月19日電 國企改制覆蓋面超過90%,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三年超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上百萬下崗職工重新就業……這些數據對東北究竟意味著什麼?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國企過多產生的『東北現象』和因農民賣糧困難導致的『新東北現象』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長期計劃經濟影響導致的觀念保守、『等靠要』思想濃厚又一度成為東北人的『標簽』,這些問題被視為『計劃堡壘』的主要特征。

  如今,隨著國家振興東北戰略的深入實施,這些困擾東北發展的深層次難題正漸次破解。

  告別『一股獨大』:東北現象逐步淡出歷史

  來自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的數據表明,截至2006年底,東北地區大規模的國企改制已基本完成。黑龍江省完成改制企業3302戶,佔總數的96%;吉林省有3228戶國企完成改制,改制面達到98%;遼寧省國有大型工業企業中有85%以上實現了股份制改造。

  近三年來,東北三省把國企改革作為加速振興的突破口,紛紛提出要以攻堅的精神攻克國企改革難題。吉林省在2005年提出要在一年內完成816戶重點國有企業改制攻堅,這一被很多人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卻實現了。記者從吉林省國資委了解到,吉林省省屬國有資本比重已由改制前的82.6%下降到目前的34.5%。

  大規模的國企改制使東北的國有經濟布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單一主體的經濟成分如今成了國有、民營和外資等多元主體的混合所有制,民營經濟開始在經濟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

  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表示,多元經濟主體的格局使東北的經濟具有了內生活力,如今,幾乎聽不到有人在談『東北現象』了,『東北現象』正逐步淡出歷史。

  告別『賣糧難』:農業基地走出增收困局

  黑龍江省依安縣紅星鄉農民邢寶利高興地告訴記者,去年他家裡靠種玉米,收入了2萬多元,比上一年增收5000多元。

  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東北三省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吉林省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達到33%。

  農民收入的大幅增長得益於東北各省紛紛轉換農業發展思路,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思維局限,以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大力發展農牧產品深加工業。黑龍江九三油脂、吉林大成等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迅速崛起,農產品加工業也成長為各省的支柱和主導產業,帶動農民發展農牧業的積極性和整體增收。

  倒退到十年前,糧食豐收反倒會成為東北農民的心病。而如今,東北的農民再也不用為『賣糧難』發愁了。

  告別『等靠要』:觀念再造重塑活力東北

  沈陽市鐵西區衛工街道的下崗職工張平多年賦閑在家,通過轉變觀念,如今52歲的他當上了社區保潔員。『現在每月有500多元的穩定收入,政府還發給養老保險補貼,日子會越來越好。』他告訴記者。

  在東北地區,像張平這樣的下崗職工已超過500萬。如今,這部分人已普遍由當初的怨天尤人變為埋頭創業,絕大部分實現了重新就業。

  『過去一召開企業界座談,聽到最多的就是要錢要照顧,如今,更多聽到的則是怎麼乾來克服困難。』吉林省發改委副主任曹大衛告訴記者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推進,一股濃厚的創業氛圍出現在東北地區。以革新進取、埋頭創業、勇於開拓為特點的『新東北人』群體正在形成,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強大原動力。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於治賢認為,新東北人群體的逐漸形成,要比東北經濟的變化更為重要,經過多年實踐,東北乾部群眾的改革開放意識、自主創業意識和重商守信意識都在不斷增強,這將推動東北振興進一步提速。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