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鬧心地"變"豐產田" 黑龍江省將推廣防止林影地技術
2007-09-21 20:21:1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宋心海 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看著玉米成熟,王文生(右)與村民都看到了解決林影地問題的希望。

  東北網9月21日電(宋心海 記者 高長利)21日,綏化市北林區東富村村民劉笑站在自家的林影地裡望著即將收獲的玉米,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我這6畝林影地在以前根本就不指望能打出糧食,沒想到林業局搞的新技術讓這「鬧心地」結出了大苞米』。

林影地農作物減產絕收問題是農民的一塊心病。

  劉笑所說的『新技術』是綏化市林業局局長王文生利用6年時間潛心試驗,得到的提高林影地種植的農作物產量的方法。該方法主要采取在林緣外側一定距離內順林帶方向用特種機械開溝,切斷樹根後將塑料薄膜垂直放入溝內,然後用土填平恢復地表原狀。該方法已經申報國家專利,其配套機械樣機也已研發成功。

傳統的『截林溝』法不能夠徹底解決『林影地』問題。

  據王文生介紹,樹木遮光對農作物的影響一般局限在4米左右的距離內,樹木根系與農作物『爭嘴』纔是造成林影地農作物減產絕收的主要原因。該方法采用機械挖溝、下膜同時進行的方式,應用特種機械作業能夠保持溝壁光滑,塑料薄膜不易被紮破,能夠真正起到阻礙樹木根系生長的作用。因此,農作物不會因為失水、缺氧等影響生長。與原來的『截林溝』只是當年受益的方式比較,該法簡便易操作,成本較低,一次作業可保證20—30年有效。不破壞土壤植被,也不會引起水土流失。他同時表示,塑料薄膜的隔斷並不會導致樹木根系的停止生長,而是使其自然調整方向,因而對樹木的生長影響不大。

東富村村民劉笑在自家的林影地中。

  嘗到了甜頭的劉笑為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每畝玉米產量1000斤的數字計算,6畝林影地一年的產量就有6000斤,可以多收入四五千元。去除成本,還能夠收入三千元左右。而且在以後的20餘年的承包期內,再也不用為林影地不出糧食操心了。東富村村支書李秀纔表示,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鬧心地』變成了『豐產田』,全都信服了。全村1000畝的林影地明年將爭取全部采用該項方法,讓農民得到實惠。

  王文生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綏化市現有耕地面積近2500萬畝,實有林網5.2萬個,標准林帶11萬條,退耕還林面積42萬畝。按照每條林帶影地面積18畝計算,綏化市林影地面積在200萬畝以上,接近耕地面積的8%。綏化市平均糧食畝產1000斤左右,按照林影地年份之間平均糧食產量降低70%計算,如果全部應用此項技術,全市年可增加糧食產量14億斤,最低可增加農業收入11億元。如果將此技術在全省、全國范圍內推廣,年可增加糧食產量和收入將是巨大的,驚人的。

  據了解,王文生的防止林影地方法已得到試驗區域農民的普遍認可,在機械設備保障的基礎上,綏化市2008年將在全市范圍內推廣該項目,黑龍江省也將該項目列為全省推廣項目。

責任編輯: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