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電 25日,在哈西新區建設的69聯中學校的新校捨落成典禮上,4400多名學生入住新校區。這是哈市目前規模最大、也是最早由民辦公助校向民辦校過渡的學校,堪稱哈市『民校航母』。69聯中實現法人、財務、校捨、教學獨立,師資逐漸獨立,標志哈市民辦公助校脫離『母校』邁出了第一步。
69聯中『四獨立』
哈爾濱69聯中在哈西新區規劃西安路以西、規劃西昌路以南,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建設教學樓3萬平方米、體育館7000平方米,以及運動場、操場、學生食堂、宿捨等配套設施,總投資1.2億元,分二期建設。目前,已完成一期建教學樓的建設,面積30000平方米。69聯中新校址目前學生人數達4400多名,共有80個教學班,每個學年20個班。由於班級較多,每個學年都成立了一個教務組進行管理。
69聯中成立於1995年9月,依托69中學優質教學水平的『金字招牌』,69聯中迅速壯大,共成立了三處分校,均隸屬於哈爾濱市69中學總校。
記者從69聯中了解到,69聯中是哈市第一批從民辦公助過渡到民辦校的學校之一,現有的所有學生都是擇校生,擇校費為每人每年6000元。按照民辦學校獨立的法人,獨立的財務核算、人事管理,獨立的校園、校捨,獨立進行教育教學的要求,學校目前已基本達到『四獨立』,只是教師人事管理完全獨立還需要一個過渡階段。目前69聯中的老師實行的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即老教師的檔案仍歸教育局管理,69聯中自行招聘的新教師檔案放置在人纔市場。69聯中下一步將繼續按照『四獨立』的原則推進改革。
哈市逐步取消校中校
哈爾濱市教育部門表示,哈市目前共有70所民辦公助學校,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有46所。民辦公助校在校生約7萬人。哈市中小學每年招收新生約10萬人,其中民辦公助校每年招收新生2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哈市每年有20%的孩子在擇校。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要求,從2007年開始,在3年內,哈爾濱市義務教育階段的46所民辦公助校將全部取消。撤銷後的民辦公助校中少數幾所民營企業投資建立的將轉制為純『民辦』,多數屬於公辦資產的民辦公助校將恢復其『公辦』身份,變成新名稱的公辦學校。
今年秋天,哈市首批近20所『校園校捨不獨立或在校生規模較小(500人以下的)』民辦公助初中、小學已被取消,其中兆麟小學、新陽路小學、第60中學等學校的校中校等均被撤銷,哈市楊楚珊中學等民辦公助學校已經轉制成公辦校,69聯中由民辦公助校向民辦校過渡。
取消校中校大勢所趨
民辦公助校就是依托名校辦的分校,在上世紀90年代初,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為滿足家長及學生的擇校需求』應運而生。這些民辦公助校大都利用名校的校捨、師資、教學設施而興辦的。也就是說,資產是國有的,管理人員是教育行政部門任命的,師資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抽調的,人權、財權是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門手中的,其所有制是國有的,沒有民間資金的投入。校中校高昂的擇校費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爭議。
擇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人『花錢享受優質教育』的同時,也造成一些生源爭相擁入名校及其校中校,導致『好學校規模越來越大、弱校招生日漸萎縮』的兩極分化現象。名校辦民校,不僅造成了公辦『民校』和民辦『民校』的不公平競爭,以及公辦學校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而且嚴重衝擊了義務教育秩序,違背教育基本宗旨,還造成了公民受教育機會的最大不公平。
為此,國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明確規定,民辦公助學校必須具備『四獨立』的標准,即獨立的法人,獨立的財務核算、人事管理,獨立的校園、校捨,獨立進行教育教學,否則停止招生。通過撤並、新建等形式,把優質校和薄弱校重新組合,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縮小校際間差距,逐漸實現中小學生都能享受到均衡發展的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