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電 『叮鈴、叮鈴……』甘南鎮衛生院水豐村村醫張宗仁的手機一陣又一陣地響著,他告訴記者他得去接病人了。片刻後,汽車的啟動聲在鄉間響起。71歲的張福泰老人說:『活了大半輩子也不敢想,有病還有專車接送,村醫治不好,還開車送我到上一級醫院。』
如今,甘南縣12個行政村,88個自然屯,村村都有鄉間『120』,都有了『私人』醫生。
從2002年起,甘南縣鄉鎮衛生院為了方便村民看病都自籌資金買了小面包車,只要村民一個電話,馬上有車去接診。這不,長山鄉衛生院剛剛又換了一輛新車。
『原來想衛生院怎樣生存,沒人看病怎麼辦;現在想衛生院如何發展,怎麼擴大病房讓患者都住進來。』長山鄉衛生院院長王興河總結著近幾年的變化。他說,過去,甘南縣的鄉鎮衛生院最愁沒患者,現在愁的是患者太多,病床不夠用。
齊齊哈爾市衛生局2004年的調查顯示,鄉鎮衛生院多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房屋,基礎設施簡陋;
![]() |
只要村民一個電話,馬上有車去接診。
鏈接:三級衛生機構合作聯動
2005年我省加強了農村三級衛生機構縱向合作,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建立了以縣級醫療機構為核心,各鄉鎮衛生院為成員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健全了農村三級衛生機構功能定位和雙項轉診制度。縣級醫療機構主要承擔和接受基層轉診上來的疑難病的診治、急危重癥的搶救。
鄉鎮衛生院基礎診療和常規檢驗設備短缺嚴重,現有設備均已老化過期報廢。村衛生所(室)設備僅是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等老三件;稅改後村集體辦所全部解體,村衛生所用房尚由村委會提供房捨的僅佔0.5%,租房佔0.25%,與鄉村醫生居室共用的佔92.25%。村醫因為在家行醫,達不到衛生工作標准,存在嚴重的醫療安全隱患。
鄉鎮衛生院裝上了空調
面對這樣的形勢,甘南縣政府從2002年開始明確堅持『三不變』:政府舉辦的性質不變、政府投入的經費不變、政府承擔公共衛生的職責不變。由縣衛生局直接管理全縣11個鄉鎮衛生院,每年保證1200萬元的經費投入,解決了縣、鄉兩級醫務人員的工資,穩定了隊伍。
20日,記者在甘南縣采訪時,長山鄉衛生院院長王興河自豪地說:『我先領你們參觀一下吧,讓你們看看現在衛生院的條件。 』記者看到這裡房屋整齊,設施完好,內、外、婦、兒等科室齊全,還擁有B超、心電、X光機等常規醫療設備。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衛生院不僅有電腦、傳真機,而且手術室和分娩室都裝上了空調。王興河說:『農村的冬天冷,爐子燒不好,怕給孕婦和嬰兒凍著,各個鄉鎮衛生院都配備了這「高檔」設備。』
定期體檢為農民健康普查
健康檔案、定期體檢是很多城市居民都難以達到的目標,可現在在甘南縣完全實現。提到體檢,劉大爺有一肚子話要說。『我的肺心病就是2002年體檢時檢查出來的。之後我就定期到衛生院檢查。我家就在衛生院附近,多數都是張大夫來家給我打點滴。』劉大爺說當時體檢有很多村民都不願意去。可是隨著體檢年年開展,真給村民早檢查出了病,村民對體檢的認識提高了,現在只要通知體檢的日子,一家3代坐著拖拉機來檢查。
近年來,甘南縣共先後舉辦了3期鄉村兩級衛生技術人員全科醫生培訓班,有310名鄉村醫生接受了社區衛生服務知識培訓,樹立新的服務理念,將過去只承擔基本醫療、坐醫待患的被動服務模式,改為『走進社區、步入家庭、建立以個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新型衛生服務模式。
截至目前,甘南縣已經完成農民健康普查21萬餘人,建立農民家庭健康檔案近5萬份,簽訂農民保健合同1.8萬份。宋亞娟,50歲,今年年初發現右腿有時沒有知覺,沒當回事,之後在村裡組織的體檢中醫生懷疑她患有脊髓空洞癥,村醫張宗仁給她聯系了縣裡的醫生,並用車把她送到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