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包裝換成小包裝,菜農也順應著市民的需求。
東北網10月17日電 又是一年秋菜上市時,儲藏過冬菜仍是哈爾濱市市民此時的『重頭戲』,與以往『大批量』購買秋菜不同,今年『小包裝』的秋菜成為市民首選。而這小小的包裝袋卻折射出了市場的大變化。
菜農跟『潮流』秋菜大小包裝『混搭』上市
從供應秋菜期開始,克山菜農劉英和丈夫每天早上6點左右,都會把裝著秋土豆的貨車停在通達街和木蘭街的交叉口,他們把三袋土豆平放著摞在地上,作為『支橕點』,接著再把兩袋樣品從車上搬下來,『靠』在『支橕點』上,讓購買秋菜的市民能夠看個仔細。
這兩袋土豆一袋是二十五公斤的『大包裝』,一袋是十七點五公斤左右的『小包裝』。劉英說:『車上裝了七八千斤的秋土豆,共有400多袋,大小包裝各佔一半。小包裝是今年新弄的,前兩年進城賣秋菜,很多買秋菜的人總問有沒有小袋裝的土豆,今年我們乾脆弄了一半小包裝。』
記者又走訪了哈市多個早市和秋菜銷售攤點,發現很多菜農都將土豆分為大小兩種包裝,而大蔥也是分為大小捆,據這些菜農介紹,市民在購買秋菜時,都將十七點五公斤左右的『小包裝』土豆和十公斤左右的『小捆』大蔥作為首選。
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部分菜農在2006年前後開始把秋菜包裝『縮水』,隨著市民對『小包裝』需求的增加,2007年市場上『小包裝』秋菜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同時菜農也深知仍會有部分老人固守著要『大批量』儲藏過冬秋菜的習慣,在准備『小包裝』時,也不忘備著『大包裝』的秋菜,這樣就出現了大小兩種包裝的秋土豆『共處一車』的景象。
如今秋菜儲存僅僅出於生活習慣
有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哈爾濱市區秋白菜價格在0.3元/公斤—0.4元/公斤,大蔥價格在0.4元/公斤—0.5元/公斤,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其他秋菜如土豆等價格較去年略高,但也並未高得離譜。
『小包裝』秋菜在今年『大規模』的出現,並不是因為價格的原因,而是人們的需求改變所致。
采訪道外區樺樹小區的李阿姨時,她正在小區院子裡把秋白菜放在陽光充足的空地上『一』字排開。她告訴記者,今年秋土豆只買了十多公斤,大蔥也只買了一捆,只有白菜買的多,因為要漬酸菜,她說:『市場賣的酸菜不如自家醃的好吃。』
與中老年人不同,『儲藏秋菜』並不在結婚一年的市民魏剛的計劃中,他和妻子工作很忙,而儲藏秋菜對他們來講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蔥要剝皮,白菜要不停的翻曬,再說現在市場上什麼都不缺,隨吃隨買。
事實上,像李阿姨這樣衷情於『小包裝』的中老年人正在逐年增多,對他們來說,『儲藏秋菜』只是一種習慣性的『條件反射』;而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年輕人的思想中,『儲藏秋菜』只是物質匱乏時代一種必要的措施,而他們知道現在的市場並不會因為季節的緣故出現物質短缺,所以大多數人都放棄儲藏秋菜。
『小包裝』背後的大保障
秋菜從上世紀80年代的百斤『超大包裝』,到上世紀90年代的三十五公斤左右的『大包裝』,再到現在的十七八公斤左右的『小包裝』,包裝的轉變是市民對冬季蔬菜的觀念的轉變——不再局限於吃飽吃好,更多的是吃『綠色』吃『新鮮』,也是農民順應市場,積極主動做出『戰略』調整的表現,而更主要的是市場物質供應的充足。
市場人士指出,受地域和氣候原因,哈市以往冬季農貿市場的蔬菜不僅價高,且種類有限,因此市民需要大批量購進過冬秋菜;隨著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的普及,本地菜農種植蔬菜不僅提高了產量,同時也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確保了市場蔬菜的供應;市場的暢通也讓外埠菜在『第一時間』進入哈市市場,保證了哈爾濱蔬菜市場種類齊全,更讓市民能夠在冬季吃到夏季菜。
據了解,與以往不同,哈市周邊近郊的大部分菜農會將秋菜分成兩批出售,『先頭部隊』主要保證秋菜市場的供應,後者則被儲藏在自家的菜窖中,等到冬天時再『上市』,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菜農儲菜時間越長價格越高,到春節時,菜價一般是秋菜價格的幾倍。
市場上蔬菜質與量的保證和種類的豐富,讓『小包裝』秋菜在市場受寵,而以往大批量的購進秋菜以備冬季食用,也將成為『過去式』。